这段时间似乎特别不安全。飞机不断出事,云南又地震了,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江苏昆山中荣的爆炸,75个人没了,近200个伤者;公交系统也出问题,天气热时,会出很多意外……

安全问题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作为一名安全的培训师咨询师,每当我问到“安全真的第一吗?”时,就会引发一阵笑声,然后有人开始反问:“谁敢说安全不是第一?”但,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惯性思维模式让我们“停留在文字,不去质疑深层的内涵”;惯性情绪模式让我们“不挑战领导同事,不制造压力,回避冲突”;惯性行为让我们忘记了“第一,还是第几”,依然走着老路。重复相同的行为,只能得到原来的结果。

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行为习惯,让安全进入惯性轨道。

1“安全第一”是一种思维和行动的习惯

很多企业讲安全第一,但我们真正讲“安全第一”时,却有很多人表示“安全第一是一个笑话。”这是因为,在不少企业只有在讲安全时,安全才是第一,只有在出了安全事故时,安全是第一。

在与生产任务相比,特别是订单急,交期紧迫时,生产变成了第一;当讨论是否进行安全奖励时,成本控制变成了第一;当设备防护出问题,操作却不会受到影响时,完成产能提高设备使用率排在第一……

这种对事情安排的优先顺序,其实与安全无关,而是受至于事情和重要性和紧急性!通常越是紧急的事排得越靠前,紧急程度决定了我们办事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所以着火时,安全第一;出事故时安全第一,有人来检查或审核时,安全第一。

图中的1、2、3、4标示出了大多数人做事的优先顺序。各位EHS朋友,你是这样吗?

想一想,如果安全事件都处于紧急状况下,经常性着火,设备总出状况,客户审核常常出问题,这样EHS人恐怕也受不了,也该被炒鱿鱼了。

真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安全问题恰恰属于“重要并不紧急”的类别(图中的4),总是可以拖一拖,直到事情拖到变成紧急,安全就变得“第一”了。这是我们从事安全工作人员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是企业安全管理中非常强大的惯性行为。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惯性?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只要用固定的方式持续地做事,就可以养成习惯。

亲爱的EHS朋友,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要做点什么,才能体现出“安全真的第一”呢?挑战一下领导们吧,如果“安全第一”真的是领导们、各部门管理者们都认同的安全理念,那么,让我们坚持这样做吧,把“安全第一”变成习惯。

安全第一,要在每件事情前:明确安全风险,确认安全状况,确保安全能力之后,再行动。我们是否是这样做呢?

2“5S”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5S可以说是生产型企业推行最多的管理工具之一,简单、明确、各类推动的方法众多,如红牌战法,看板作战、白毛巾策略等等,而且帮助企业推行5S的专业咨询人员也非常多,而且大多数企业也建立了5S小组,很多EHS朋友都是5S小组的成员。

有的公司在原来5S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节约(Save)及安全(Safety)这两个要素,形成了“7S";也有的企业加上习惯化(Shiukanka)、服务(Service)及坚持(Shikoku),形成了“10S”等等。

回顾一下5S的起源,1955年。日本的5S的宣传口号为“安全始于整理,终于整理整顿”。当时只推行了前两个S,其目的仅为了确保作业空间和安全。后因生产和品质控制的需要而又逐步提出了3S,也就是清扫、清洁、修养,从而使应用空间及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了1986年,日本的5S的著作逐渐问世。

遇到一位从事精益生产很多年的资深专家,告诉我“如果企业能认真做5S,能做到3S就很了不起了!”前些日子去广汽丰田,走在生产现场,你可以强烈地感受他们的5S文化,而他们的管理层却说“我们正在努力做4S,我们距离4S的标准还有距离”。

是的!

“5S”活动的推动和开展比较容易,很快可以搞得轰轰烈烈,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出了成绩,许多人会很喜欢这类热闹、短期有效、有理论有方法能让员工短期内学到东西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然后,要坚持下去,要持之以恒,不断优化就不太容易,甚至可以说很难。前三个月紧、再二个月松、第六个月垮台恢复原来、半年后“5S”重来。

5S的真正核心是“素养”,前来的整理整顿清洁清扫都是要天天做,持续做、坚持做的事情,所以5S如果说是一个工具,不如说是一种工作习惯,培养起来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

亲爱的EHS朋友,你是一个5S工作者吗?你的桌面上有不要的东西随意地摆放着吗?你要找的东西会在打开抽屉的第一时间拿到吗?你的文件柜里是否每天都好像刚做过5S检查一样整齐?而你自己是否会在用完工具后放回原处?是否会将文件插入正确的位置,而不是放上去就完成任务?你的安全眼镜是否一直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每天下车间前会顺手拿起,回到办公室时会顺手放好?你的同事是否也会这样呢?

—— 这就是习惯,当这些习惯经过长期的训练,渗入血液、渗入潜意识,我们就会开始自动化地这样作,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比较,不需要排序,因为如果不这样,我们会难受,我会感到有些事情错了,我们有义务去纠正和调整。这是素养。

非常遗憾的是,有些企业在推行5S的过程中,采取运动式的推行方式,而不注重每日的整理整顿,不在乎每次5S检查结果的总结与提升,而是迫于形式和流于形式的周而复始,PDCA原地打转。而员工在这个过程中,时常会陷入无奈,5S小组也变得徒有其表。

最简单的现象就是:通道为什么会一再被堵?标识为什么总是没有?员工坚持使用PPE,为什么两个星期后,又回到了原点?而对EHS朋友来讲,提过10次的不安全行为,下一次再见到时,你是否习惯了再说第11次,甚至第100次?

这是个考验,我们自己的习惯没有培养起来,又如何去培养出他人好的“安全习惯”?

3习惯的培养要靠自己

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

好的习惯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务,能让我们的生活、事业获得完全不同的品质。有很多人非常羡慕那么能早起的人,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他们可以享受到早上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他们还有时间吃完早餐。而另一些人属于“起床困难户”,他们不仅起不来,还会时时抱怨着小时候老妈对自己太好,让自己没有从小培养出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如果,我们如这些起床困难户一样,那么,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就会像每天早晨的起床一样,痛苦而纠结,这一天我们就会浪费在没有心情、没有状态,甚至充满“愤怒”之中。

一个吸烟30年的肺癌病人,诊断明确以后,可以当天立刻戒烟,永不复吸。

当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安全源于细节”时,那些看起来的细节小事,就已经给安全生产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一颗松动的螺丝,一个仪表的失灵,一次不大不小的动火作业,一次不没报告的未遂事故等等。

如果我们自己都还认为“这次就放过他吧,不会出事的。”那么我们就是在培养他人的侥幸心理。如果我们自己认定:老板不会重视安全,那么我们也不可能付出努力,在每次安全会议前都去请老板,并且坚持着让老板发言。

——问:你计划用多少次行动来感动老板,让自己的组织邀请变成习惯,让老板参加会议也变成习惯?

旧有习惯的养成是多年的成果,甚至是从小时培养出来的。那么,要改变它,就必须花至少同样的努力,这会不会是一件痛苦的事?每一点改变也一定会给你带来新的感受,新的快乐,强化这些快乐,增强信心。

安全的习惯更是如此。不紧不慢之中,一个月过去了,旧有的习惯又回来了。螺丝松了,紧了,再松了,再紧了;下一次,我们会顾及到这颗松动的螺丝吗?开叉车要求闪灯鸣喇叭再转弯过人行道,司机一看没人,什么都不做就加速而过;企业里常见的不安全行为,在大家努力一段时间后,会再次抬头。只是,我们够坚定吗?这是我们的决定吗?我们决定的事,承诺的事可以做不到吗?在潜意识的最深层面,我们也可以说态度决定命运!

个人行为的改变尚且不易,集体行为的改变更坚持、更需要时间,更需方法。

简单的事情,有时做起来却很难,怎么办?我们可以给自己三句话提醒自己:这是我的决定。培养这种习惯是值得付出的。成功只要两步:这一步和下一步。

我们推荐EHS联络员们一起来做这件事,具体做法可以是:列出20种需要培养的正确的安全行为,然后让联络员每个人选择3-5种(不要多,项目超过5个,就会产生内生的压力和退缩感),然后在每日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完成打勾。每周相互分享,检查鼓励,强制自己完成规定的事情。特殊情况没有完成,要补充作业。

如果有人能够坚持21天,并都真正做到了,那么增强新的安全行为(要同时包含原来的行为噢)和给自己一点掌声和鼓励吧。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项看似简单的行动,如果你能坚持重复21天以上,坚持行动的次数达到质变的最低临界值,你就能够开始形成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恭喜你,一个新的习惯已经牢固形成。

是的,如果我们坚持21天,每天留意现场的设备防护。

亲爱的EHS朋友,形成习惯的过程,实际上是我们有意识的行为,经过不断的重复,再坚持,再重复的过程;从有意识的不熟悉到有意识的熟悉,再到无意识重复,最后变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我们每天早晚都要刷牙,并不觉得困难;但每天念一段英文却觉得那么困难。其实做这两种事情要花的力气是一样的。前者是因为你养成了习惯,已经是一种不需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自动化行为方式,后者觉得难是因为你还没有达到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了就不会有任何困难。

4着力培养自己的两方面的安全习惯

“需要培养怎样的安全习惯?”,

这个问题和怎样培养一位安全经理一样大,该怎样做呢?

做EHS工作最容易受到的挑战是“有规定吗?拿标准来。”专业是EHS人的本份,掌握与EHS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是必须的,也是对EHS人来讲最为有力的武器。

了解整体的EHS法律法规要求,留意法律法规的要求的详细内容与核心要点,并且随时查阅,随时关注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更新我们的大脑,是我们必须培养的习惯。

从管理上,要看大法——了解法律法规的核心内涵;

从操作上,要看规范和标准——掌握执行细节与具体要求;

我们不可能成为电脑,所以也许你无法对600多个消防法规标准全部掌握,但当你查阅过其中最常用50个之后,你就会很清晰了解建筑设计、仓库、电器防火防爆要求、通道、装备、报警与疏散,甚至常规运输中车辆与人员的消防要求与规定,你已经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消防专家。

但我们不可能将标准背下来,这些标准规范的细节要求非常多。因此,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不要以为之前我看过,有印象,记忆之中好像怎样,或者XX专家说是怎样的,这些都是非常不准确的。一定要找出原文!找出标准文件本身,然后仔细核对,这才是准确且精确的。

安全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细节!安全管理就是在与小概率事件做斗争,就是要将小概率尽可趋向于无穷小。

(上EHS.CN网的法律频道,帮你将随时找出你需要EHS法律法规标准。)

有危险吗?风险多大?这是我们EHS人时时刻刻要问自己的问题。面对生产现场、面对设备、面对仪器、面对物料、面对作业过程、面对项目与方案、面对各类人时,我们要不断问自己:这有什么危险?会引发什么危险情况?预防风险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当我们见过越来越多的事故及事故的原因,我们会开始知道隐患会藏身何处、危险源于哪里。我们是否敏感于这些那些常见的“危险信号”?让我们集中看看,有哪些危险信号是需要的我们平时留意的:

→ 标识,标志,标签的清晰度:当提示信息缺失、错误、模糊或错配时,请小心;

→ 设备设施的完好度:任何缺漏、缺陷、错配、临时措施均请小心;

→ 物及状态的稳定度:静止的物料、设备、车辆等的稳定性,移动或转动等物体的稳定性,任何的非控制下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均匀、或突发情况,均请小心;

→ 环境的可控制性:环境因素本身就是安全的一部分,温度、湿度、光照度、浓度、压力等等各参数均需要一个范围,任何形式的超限,均请小心。

→ .......请大家认真看《危险因素分类》

特别地,EHS朋友不仅自己在敏感于这些危险因素与信号,更重要的一个工作是:让更多的人也能留意到这些危险信号,让他们也变得敏感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危险近在眼前,危险就在身边”?

这就需要我们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随时沟通、多路沟通、有效沟通!

沟通是双向的,但总有一方是发动方;因此,当我们敏感地“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请别放下,别等一会,别换一个人,别忙完手头的事再说。许多事故就发生在我们没有及时沟通的一刹那。

对自己的沟通成效负100%责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即当我们发现沟通无效、没有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方式,换一种状态,换一个对象,总之换到100%达到目标的沟通。安全工作,需要的是100%,如果每个人对自己的安全工作只做到99%,10个就只有约90%,100个人呢?1000个人呢?

亲爱的EHS朋友,上面提到习惯的两个方面,你有什么建议呢?你认为作为EHS人必须具备的习惯有什么,请于9月12日前发邮件到service@ehs.cn。告诉我们你的建议,我们将让更多的人分享。

5习惯的背后是文化!

只有坚信才能坚持。

培养员工安全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势必借助一些安全管理工具,让员工学习、了解、掌握,例如前面提到的5S,在EHS领域更多企业推行8D,CAR,JHA(JSA),BOS等。

在推行这些工具的推行过程之初,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路,有新的知识点,有新的工具与方法可以掌握;但实际的情况与5S的推行结果往往非常相似,不久之后,降温冷却失效,最后甚至麻木无效。然后,我们再寻求新的方法,再一次发动,期望着再一次带来改变。

如果多次使用这种运动式的推动方式之后,都缺少坚持和习惯的培养,员工会很容易陷入更可怕的循环惯性认知:即这只是领导的一时高兴,做样子而已,并非真做或者真做也只是一时的真的,过些日子风头就过了。这时,所有的推动过程都变成了搞形式、做样子。员工随之而来采用的“应付”心态,就变成了文化!管理者可能需要花十倍的力气去改变这种“应付”。而前面的各类工具的推动都将失效。我们向不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中层管理者已经“油盐不进”了,问其原因就是:见过太多了,都没用!

上述现象有着深刻的原因,亲爱的EHS朋友,不妨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在公司计划推动5S时,你相信什么?看看你选择是什么:

→ 5S能带来企业现场管理的彻底改变,它是企业现场管理的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坚持认真地做好,才有可能得到我们期望的成果。

→ 5S是个不错的工具,日本人是很厉害,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但中国人与日本人不一样,企业的现场管理还需要很多,5S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推行5S是有好处的。

这两个答案看起来是相似的,但选择者背后的内涵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前者是坚信,认为5S是必要条件,必须!后者是可以,认为5S还不充分,可选。

只有坚信才能坚持。当我们真的相信时,才会变成我们内在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化的核心,也是素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