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发生事故呢?看起来一切都挺好的呀!”许多人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我们想不通怎么会这样?然后我们非常认真地看事故调查报告,发现原来事故仅仅源于一个未拨下来的充电器,或者仅仅来源于一个员工一个不小心的疏忽,甚至仅仅来源于一个未清理走的螺丝。

细节,细节,全都是细节!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蚁穴是什么?是非常非常小的孔洞,平时我们看不到!但我们会看到蚂蚁!当我们看到很多蚂蚁,甚至排成队的蚂蚁时,我们才知道危险已在脚下!当我们能够看到蚂蚁的洞穴时,在长堤之下已是千疮百孔。

必须留意到那些细微之处,必须关注到这些细微的变化,必须有行动的能力发现并且警醒!——这需要专注!

必须精准地判断这些细微变化所预示的趋势,必须在趋势形成之前,准确地采取行动,切断并遏制甚至转化!——这需要专业!

必须保持终如一的态度、始终如一的精准,这是对自己专业能力、成果细节的绝对把握、是对所有细节的信心与承担!——这就是细节的成败!

本期聚焦:放大细节看安全!

“安全无小事”!谁都知道!

然而我们还是总在“抓大放小”,我们对是否列入“重大危险源名单”很关注,我们对是否是当地的重点消防单位很关注,我们也很在意自己是否是当地的“污染大户”或者用电大户或者利税大户。因为,一旦规模大了,问题严重了,事故似乎就好解决了。

与之相反的含义是:如果这是一件小事,那么就不那么容易解决,“拖延不办”变成了常态,甚至“放任不理”也属正常。

而安全隐患问题、安全风险问题恰恰“拖不起”,拖一拖变成大问题。我们甚至还会抱着一种心思说“等问题变大一点,领导重视了我们再去解决”。然后,又有多少问题是我们能够恰恰好地把握住“不大不小,领导重点还不出事”的程度呢?又有多少人知道“事故会在哪个时间段发生?”

今天放下了安全要求,明天会收获怎样的结果?

事故案例1“环大西洋”号海轮沉船事故分析-每人都犯了一点常识性错误

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环大西洋”号海轮是一艘性能先进的船只,但它却在一次海难中沉没了,21名船员全部遇难。

当救援船到达出事地点时,环大西洋号海轮消失了,21名船员不见了,海面上只有一个救生电台有节奏地发着求救的摩斯密码。救援人员看者平静的大海发呆,谁也想不明白在这个海况极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导致这艘最先进的船沉没。这时有人发现电台下面绑着一个密封的瓶子,打开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21种笔迹,上面这样写着:

1)一水理查德:3月21日,我在奥克兰港私自买了一个台灯,想给妻子写信时照明用。
2)二副瑟曼,我看见理查德拿着台灯回船,说了句这个台灯底座轻,船晃时别让它倒下来,但没有干涉。
3)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离港,我发现救生筏施放器有问题,就将救生筏绑在架子上。
4)二水戴维斯:离港检查时,发现水手区的闭门器损坏,用铁丝将门绑牢。
5)二管轮安特耳:我检查消防设施时,发现水手区的消防栓锈蚀,心想还有几天就到码头了,到时候再换。
6)船长麦凯姆:起航时,工作繁忙,没有看甲板和轮机部的安全检查报告。
7)机匠丹尼尔:3月23日上午理查德和苏勒房间的消防探头连续警报。我和瓦尔特进去后,未发现火苗,判断探头误 报警,拆掉交给惠特曼,要求换新的。
8)大管轮惠特曼:我说“正忙着,等一会拿给你们。”
9)服务生斯科尼:3月23日13点到理查德房间找他,他不在,坐了一会,随手开了他的台灯。
10)大副克姆普:3月23日13点半,带苏勒和罗伯特进行安全巡视,没有进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说了句:“你们的 房间自己进去看看”。
11)一水苏勒:我笑了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克姆普后面。
12)一水罗伯特: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苏勒后面。
13)机电长科恩:3月23日14点我发现跳闸了,因为这是以前也出现的现象,没多想,就将闸合上,没有查明原因。
14)三管轮马辛:感到空气不好,先打电话到厨房,证明没有问题后,又让机舱打开通风阀。
15)大厨史若:我接马辛电话时,开玩笑说:“我们这里有什么问题?你还不来帮我们做饭?”然后问乌苏啦:“我 们这里都安全吧?”
16)二厨乌苏啦:我回答:“我也感觉空气不好,但觉得我们这里很安全。”就继续做饭。
17)机匠努波:我接到马辛电话后,打开通风阀。
18)管事戴思蒙:14点30分,我召集所有不在岗位的人到厨房帮忙做饭,晚上会餐。
19)医生莫里斯:我没有巡诊。
20)电工荷尔因:晚上我值班时跑进了餐厅。
21)最后是船长麦凯姆写的话:19点30分发现火灾时,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已经烧穿,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有办法
控制火势,而且火越来越大,直到整条船上都是火。我们每个人都犯了一点点错误,但却酿成了船毁人亡的大错。”

亲爱的EHS朋友,你能想象在这寂静的海面上,曾经有一艘船上有21个人,都犯了一点点小错误,不仅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也让同伴一起葬身海底。

尽管这起海难的所有见证人都已遇难,没人能够完整活现当时的场景,但根据21位船员的简单告白,我们还是可以还原一下事故真实场景20个细节:

细节一:一水理查德违反船上的安全规定,把一个台灯带上了船,成为事故的导火索。
细节二:二副瑟曼虽然指出了“这个台灯底座轻,船晃时别让它倒下来”,但并没有制止其带上船,也违反了互相监督责 任放纵危险的存在。
细节三: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发现救生筏施放器有问题,违反安全设施维护保养规定,没有立刻修复,而是把救生筏绑 在架子上,以至于55个小时后,全体船员无法放下救生筏失去逃生机会。
细节四:二水戴维斯在离港检查时,发现水手区的闭门器损坏,用铁丝将门紧紧绑在船体上而未按安全规程立即更换,致 使无法阻断挡烟火的漫延和迅速扩散。
细节五:当二管轮安特耳发现水手区消防栓锈蚀,没有及时排除故障,无法实施灭火措施。
细节六:船长麦凯姆忽略安检程序,起航时,“没有看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安全检查报告”,是因为“工作繁忙”。
细节七:在发生火灾的前4个小时,机匠丹尼尔发现理查德的房间消防探头误报警,就拆掉了探头而没有及时换新。4小时 后房间着火时,未能及时报警,延误了扑火时间。
细节八:大管轮惠特曼,由于正在忙别的事情,没有及时拿新探头给丹尼尔,更没有跟踪此事。
细节九:23日13点服务生斯科尼在理查德房间“随手开了他的台灯”。
细节十:大副克姆普在起火前半小时进行安全巡检时,没有进入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以“你们的房间自己进去看看”而 结束安全巡检。
细节十一:一水苏勒没有执行大副克姆普的指示,也未检查即将起火的房。
细节十二:一水罗伯特也没有执行大副的指示,也没有检查房间。
细节十三:当14点跳闸时,机电长科恩没有认真检查原因,“没多想,就将闸 合上”。
细节十四:三管轮马幸感到空气不好时,便问了厨房认为没有问题,没有向大 副克姆
普报告,而是让机舱打开通风舱,从而加速了明火的蔓延。
细节十五:大厨史若在确认厨房未起火后,没有提醒三管轮马辛和大副克姆普 检查船
上其它部位,而是要求其他人来帮助做饭。
细节十六:二厨乌苏拉也“感觉到空气不好”,但觉得厨房很安全,就继续做饭,而
没有提醒有关船员,更没有向大副和 船长报告,要求检查空气不好的原因。

“环大西洋”号20个细节失误的总和导致了这条船和21名船员的沉入海底。我们甚至可以假设:任何船员坚持了安全规章,20个细节中至少有1个被真实地做到了,21位船员就有可能生还,或者阻止火势发展、或者让火蔓延得慢一些、或者逃生出来,或者至少有机会等到救援船只的到达。

这就是细节!而且这些细节我们是如此熟悉:允许了不该允许的,放松了不该放松的,没去确认应该确认的,没有更换应该更换的,没有维修应该修好的……这不需要你有多专业,这需要的是“专注与严格”!当我们所有人都不把“这些都懂却都不在意的事情”当一回事儿时,危险就在聚集,风险就在上升。

什么是专业?专业就是你注意到了每一个细节,并且对细节有着绝对的要求!专业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看到这些细节,并且在那个当下,立即处理,绝不让隐患存在,要让每一件事完成关闭,不留尾巴,不留空白,不留遗憾。

这些遗留下来的,都可以称之为一个未完成事件,总会留下一些问题,这都是潜在的隐患!

事故案例2佛山“12•31”工厂爆炸事故,专业资格与事故概率?

事故的发生说是偶然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也是必然!因为专业就是专业,你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判断、才能知道风险到底有多可怕。

事故经过及当时的情况:2014年12月31日,在建设试生产期间的广东富华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车间三的车轴装配车间停产,车间负责人通知部分员工到车间进行盘点、清洁、设备维护改造等。

至7时30分,已有87名员工上班。其后,24人在车轴总装A、B线两侧使用易燃液体稀释剂(主要成分为三甲苯、甲缩醛等)清洗总装线表面油漆;5人准备在车轴总装B线附近电焊作业;3人在车轴总装A线附近切割作业;其他人员分别在盘点、划地面标识线、维护检修改造设备等。其中A线使用稀释剂约165公斤,B线使用稀释剂约150公斤,清洁过程中稀释剂流入到车轴总装线的地沟内。9时28分许,梁某某(未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等人在车轴总装B线正上方离地面约5米、车间三第17号钢柱正对的工字梁上,使用电焊机烧焊、安装卷管器时,B线区域发生爆炸,随后车轴总装A线区域也发生爆炸。

事故结果与损失:车间已严重损毁,爆炸部位面积约1298平方米,屋顶坍塌面积约600平方米。事故发生时,现场共造成17人死亡、33人受伤。其中1名伤员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于2015年1月2日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结论:事故直接原因是工人大量使用稀释剂清洗车轴总装线设备和地面过程中,流入车轴总装线地沟内的稀释剂挥发产生的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现场违规电焊作业火花引发爆炸。

这起事故发生在“世界级”的企业!事故经过、直接原因、现场状况清晰明了,间接原因尚需等待事故调查报告。而我们想问的问题是:假如梁某某具有了操作资格证,是否就不会发生事故吗?这焊接资 格证与事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让我们抱有一些尊重与期待,去编辑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梁某是一位经过专业 培训并获得了焊接资证的人。当他进入富华的车间现场时,他发现现场“味道”不 对或者看到地面油漆未干透!他提出,“不可以进行焊接作业!地面刚刚油过,空 气中有明显的甲苯等稀释剂的味道,存在爆炸或着火的风险!”于是一场事故被成 功地避免了。

足够的专注:我对我作业现场充分敏感!我知道风险在哪里!而且我时刻留意着风险!
足够的专业:我对现场的风险有充分的判断!我拒绝冒风险的作业!
足够的权威:我有权利、有责任提醒维修项目的管理者,让他们相信我的专业判断并且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是的!即使换一个电焊工,这场事故很大可能还是无法避免。因为这个事故的原因并非一个电焊工可以解决!……如果电焊工足够专业、足够权威,也许……是的,我们需要这样的电焊工!

但对于工厂来讲,寻找一个更专业的电焊工或一个更专业的第三方并不能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工厂需要的是一批专业的人:在安排工作计划时,在选择维修用材料时,在进行现场管理时,在组织维修作业时,在监督各方工作时……

是的!企业需要的是一批具有专业的人,他们还必须有足够的专注力、足够细致的工作作风、足够深入的现场经验,管理好每一个细节!

“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如果聚精会神只做一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东也想做,西也想做,不能做到专一、专注、专心、专业,那么,到头来,每个领域都可能只是个二流角色,弄不好还会沦入三流、末流。”——牛根生如是说。

什么专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精力只会被用在我们自己所导向的地方。而我们又是如何使用我们的精力的呢?

想像一下:你可以同时做几件事?当你在写安全检查报告时,是否还想着领导交待的另一件事,身边还有一只蚊子在叫,手机似乎又有短信进来约明天晚上的麻将,最近股票涨了但自己手上的那支没有动静,一会要看看要不要换掉;甚至今晚老婆说去看电影等等。在同一时间我们的注意力是怎样被分散的?这种场景有多经常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于是这份本应半天完成的报告,拖了两天才凑合完成。

再想象一下:我们从事安全工作,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时间在开各种会,在花精神研究老板的想法,分析股票时比分析隐患更让我们着迷;当我们知道XX朋友辞工开淘宝店时我们也会想是否是也该兼职卖点什么?而EHS工作同时提出了更高难度,现实的情况是:消防方面EHS人不如保安队长、危险化学品的知识不如工艺部门、机电风险不如设备维修的、人员沟通不如HR的、特种设备我们除了会看证书和外观以外还有什么必须关注的地方吗?

当我们停留在表面,没有花时间和力气去真正进入安全、进入风险、进入现场、进入作业过程时,一切都只是停留在表面!

进入!——提升专注力之必须:在那个当下,你是否100%精力在这件事情上,而不是三心二意在应付着手上的工作,想着别的?是否我们看见了要没看见一样?——这通常被我们认为是疏忽!

事故案例3“7.19”事故中看“安全监管不力”的责任

事故回放:2014年7月19日2时57分,湖南省邵阳市境内沪昆高速公路1309公里33米处,一辆自东向西行驶运载乙醇的车牌号为湘A3ZT46轻型货车,与前方停车排队等候的车牌号为闽BY2508大型普通客车(以下简称大客车)发生追尾碰撞,轻型货车运载的乙醇瞬间大量泄漏起火燃烧,致使大客车、轻型货车等5辆车被烧毁,造成54人死亡、6人受伤(其中4人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300余万元。

看监管角色及责任承担:事故调查报告中关于地方安监部门的责任描述是这样的:“湖南省安全监管部门履行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安全监管职责不到位。

长沙市芙蓉区安全监管局对长沙大承化工有限公司进行行政许可延期(换证)申请现场核查把关不严;未发现企业主要负责人及专职安全员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资格证书过期问题;对企业危险化学品经营活动监管不到位。

长沙县安全监管局未及时纠正长沙市新鸿胜化工原料有限公司危险物品管理台账中未按要求填写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车号、运输资质证号等基本信息问题;

对公司未按规定查验承运危险货物单位资质、提货车辆证件、运输车辆驾驶员和押运员资质等情况监督检查不得力。

长沙市安全监管局对芙蓉区、长沙县安全监管局开展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管工作督促指导不力。

湖南省安全监管局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到位,对长沙市安全监管部门履职督促检查不到位。

对安全监管局监管不力的处理:该事故调查后,共35人被司法机关采取措施,72人受党纪及行政处分。而其中超过三分之二是有关交通、车辆、技监、安监、道路运输、交警等管理部门人员。其中各级地方安全监管局人员5名涉嫌因涉嫌玩忽职守罪,立案侦察;因工作失察失职而给予行政处分8人。

经常地,我们听到审核员说:我们是抽样审核!但抱歉审核的关键性问题你是否也是抽样?经常地我们说:现场整改措施的责任不在我!但抱歉,未能及时纠正也是我们从事安全监管工作人的工作失职!

我们需要多强的专注力,才能在每一次审核中,覆盖企业重要的问题和关键性要点,而不会遗漏?——这是专业!
我们需要怎样的熟悉程度,才能在每次安全检查后,清楚地知道所以在的问题的核心及纠正措施的要点,才能不被表面所迷惑?
——这是专业!
专注带来宁静有效、细致高效

我们时常无法专注于一件事,因为有许多事情同时发生,有许多头绪需要关注。而我们也渴望有个三头六臂,一次能搞定很多事。但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只有一张嘴,只有一双眼睛,以双手。如果我们同时处理几件事,往往会让几件事打架,而得到的结果又会怎样,这是可想而知的。怎样做?一则小故事让大家了解什么是专注:

世界上,最紧张的地方可能要数只有10平方米的纽约中央车站问询处。每一天,那里都是人潮汹涌,匆匆的旅客都争着询问自己的问题,都希望能够立即得到答案。对于问询处的服务人员来说,工作的紧张与压力可想而知。可柜台后面的那位服务人员看起来一点也不紧张。他身材瘦小,戴着眼镜,一副文弱的样子,显得那么轻松自如、镇定自若。

在他面前的旅客,是一个矮胖的妇人,头上扎着一条丝巾,已被汗水湿透,充满了焦虑与不安。问询处的先生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倾听她的声音。“是的,你要问什么?”他把头抬高,集中精神,透过他的厚镜片看着这位妇人,“你要去哪里?”

这时,有位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服务人员却旁若无人,只是继续和这位妇人说话:“你要去哪里?”“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不,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 他根本不需要行车时刻表,就说:“那班车是在10分钟之内,在第15号月台出车。你不用跑,时间还多得很。”

“你是说15号月台吗?”“是的,太太。”

女人转身离开,这位先生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位客人,——戴着帽子的那位身上。但是,没多久,那位太太又回头来问一次月台号码。“你刚才说是15号月台?”这一次,这位服务人员集中精神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这位头上扎丝巾的太太了。

有人请教那位服务人员:“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并保持冷静的呢?”

那个人这样回答:“我并没有和公众打交道,我只是单纯处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换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只服务一位旅客。”

说得多好!“在一整天里,一次只为一位旅客服务。”这话堪称至理。“一次只做一件事”,这可以使我们静下神来,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就会把那件事做完做好,而且不必回头!

这是一个很棒的案例,如果你面对这样一个服务人员,你不会着急,你知道会轮到你,你将得到你想要的答案。而且,你会觉得他很专业,很有效率。

这就是专注所带来的,平静有序,细致高效。

当我们拥有了专注力后,大海量的信息中我们就开始能够用自己专注的眼光去分辨什么信息是有效的信息、哪些人物会对我们关注的安全产生影响、怎样的数据是不正常的数据等等,我们开始积累有用的信息、知识、及技能,并且越来越聚焦,这就产生了另一种更加震撼的力量:精准。

精准是在大量信息积累、经验累积之后形成的直觉性力量的重要体现。往往能透过现象直达事情的本身和要害,一言中的,一针见血。

事故案例4从油压表发的小小异常发现隐患

2014年6月某日,川煤集团攀煤精煤分公司洗煤二车间职工任杜云作为浮选司机的任杜云,按照操作规程在抽取浮选起泡剂过程中,发现油压较往常小,虽未超出正常范围,但却显然与平常的情况有所不同。他立即感觉到管路或油泵出现了问题,及时把情况向该工段段长进行了汇报。该段长非常重视,立刻带人对输油管路和油泵进行检查,经过认真排查,发现该车间一处水泥地面裂缝处有油漬渗出,并伴随着起泡剂的味道,于是组织职工把此处地面挖开,发现埋在土里的输油管由于管路老化,已出现了大量渗漏,极易引发火灾、爆炸重大安全事故,立即停止此管路输油。

经过相关人员的迅速处理,管路恢复了正常,避免了浮选油继续泄露,为车间减少了经济损失,更加避免了一起重大的安全事故。

这类案例其实经常发生在我们周围,我们通过各类仪器仪表来监控风险,当仪表的数字出现问题时,我们是否能够早点敏感地意识到潜在的风险的来临与聚集?——这就是精准。

事故案例5从哈尔滨火灾事故看精准地救火与应急处理

事故回放:2015年1月3日中午1点钟左右,哈尔滨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仓库燃起了大火,因为仓库内部有大量的纸质和塑料材料,所以火灾燃烧速度非常快,在晚上7点左右,经过消防人员的努力,外部的明火已经被扑灭了,随后消防人员进入仓库内部继续清理火灾隐患。在晚上10点钟左右的时候,仓库的楼板突然发生塌方,参与救援的多名消防战士被埋。最后这场火灾事故造成了5名消防战士牺牲,14人受伤。

原本是一场无人死亡的事故,但在救援过程更多的生命消失了。于是,消防界大量地呼吁:消防员职业化!终身的职业,积累一辈子的经验,在紧急关头发挥最直接的作用!这需要专注,需要专业,这才能在这种风险巨大的行业中保护好自己,并最大限度地救死扶伤。

做为EHS专业人员,已经有大量事故在说:材料的防火等级不够,因此我们开始关注厂房装修改造中的材料!那么这次,你是否留意到建筑的耐火等级与应急响应间的关系?你是否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保持理性判断,把事情做对?是否留意到环行车道的重要性,是否检视了自己的厂区,环行车道还在吗?没有被占用吗?

新的《建设防火设计规范》 GB50016-2014将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共114页。这是一本非常专业标准,也是EHS专业人员最常用的标准之一。我们是否认真地花过一两天时间研读过,是否为里面的某个定义,某个要求较真过,请教过,甚至找来各类资料加以佐证,以期确保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在关键时刻绝不会错?

如果没有,我们又何以称自己是专业人员?!又如何说自己PROFESSIONAL?

让自己拥有专业的力量,必须专注于你所在的领域,专注于你的工作,专注于你面对的问题!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真正的专家必须专注于某一领域超过1万小时!

大量的练习、刻意地练习,你就是专家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

一万小时是最低的限度,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一万”反复出现。

是的,练习大量的练习,把弱项变为擅长,把学习区变为舒适区,你将成为专家。企业需要的EHS领域的专家,需要建立

EHS朋友,你想成为专家吗?你想进入企业的决策层帮助企业在决策中减少风险吗?你想获得专业力量,而树立起EHS的威信吗?

那么,还等什么?世界上成功的道路没有捷径,既然你已进入这个专业,既然你已在这个行业花了三年五年的精力,那么,为什么不更加专注、更加精准,用一万小时,让自己不同,让自己成为专家!?

然而在企业的实现中,我们无法让所有人都成为EHS专家,他们也许只关心自己领域,只在乎完成自己的工作与任务,他们有更重要的事!这时,做为EHS专业人员,我们必须将工作做细,让安全管理细节直接呈现在他们面前,只有我们自己将工作做专、做细,才能带领他人走向专业!

用“制度的力量”强化专业要求,管理到细节

制度的力量:在于标准化、规范化,制度针对的是所有人执行同一个准则,得到同样的结果。用制度保障安全的困难在于:人们对制度的解读是不同的。同样一句话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这就决定了制度必须适合企业的人,必须尽可能做到所有人的解读是一致、行为是一致的,结果是一致的。

请问亲爱的EHS朋友:我们应该将制度做定成什么样子,才能保证制度执行结果的一致性?

《安全生产法》可以说就是一个制度。它的执行还依赖于多少法规、规章、规范、标准?一个看似简单的条款要求,可能就需要一个庞大的体系加以支撑。

例如“第四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也许根本不会遇到这件事,但一旦公司管理者决定进行项目发包或出租时,我们是否能找到相应的规则,来判断“自己的安全生产条件是否具备?”或者“对方是否有相应的资质?”。这是重大决定,管理层会给我们时间去思考、收集资料来完成支持性工作。

但生产现场不是这样的,现场必须“立即”:

让制度的执行要求:立即可见!
让制度的执行者:看后即会!
让制度的执行结果:对错立现!
案例:让我们比较这两个标志的使用:我们必须具体化地问题:贴在哪?
为什么?然后就可以演化出更细致的规则:
在哪个范围内要这样做?
是所有人还是特定的人员?
是所有工作还是指特定工作?
是任何时候还是指特定的时间?
什么样的工作服或面具是合格的?怎样识别合格与否?
怎样的穿戴才是正确的?

细节!细节!只有将制度细化到如此,才能让每个人做到细节!才能避免出现歧义和执行中出现差异。这是制度的力量!

现场可视化是许多企业将EHS风险可视化带到现场的重要工具,我们将针对可视化如何做进行整理与总结,并与大家分享。邀请大家将自己生产现场的照片和可视化的做法作为新春的投稿反馈给我们,共享可视化经验,看看怎样做才算好?请投稿邮箱至 service@ehs.cn。

用“习惯的力量”深入到行为,培养人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而且当我们开始将制度细化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尽管我们可以不止一次追求一个完整的成果,但这个工作似乎永远也不会完成,总是在不断的修正、改进之中。

不断修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问题、行为来不断地挑战制度的执行、不断地质疑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断地冲击“必须”“应该”“不得”“禁止”等要求的钢性。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成为一个EHS的最大“成本”,不断花时间精力人力进行监督、检查、跟进、指导、批评、培训再教育等等,而这个成本的效率如何呢?

为此,我们还必须向另一个方面细化:人的行为!

让良好的行为形成惯性和模式,进而内化成为员工的素质,这就是培养人!

我们在2014年8月号的本期聚焦的文章《让安全成为习惯》,就是针对如何培养习惯而提出的,告诉大家习惯如何形成,如何培养,最简单的公式即为“认知→态度→行为”的不断重复即会习惯形成。在此不再赘述。

必须强调的是:习惯是很精细的,职业化的要求也是很精细的,重视每一次培养习惯过程中细微的差别与感受,每次给正确的行为以正面的肯定与鼓励,将有利于习惯的培养和形成。这是“行为观察BOS”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正向习惯的形成速度与强度;同理,有些企业在推行BOS重点在观察和纠正员工的错误行为,而忽略了对员工正确动机的认同、正确行为的及时肯定,这也是许多企业BOS推进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细致地同理员工,细致地与员工沟通、细致地处理员工的情绪和内部要求,习惯才会成为文化,也才能将员工变成一种主动的力量。

在管理上,日本企业的细节做得最好!看似庞大的管理系统而实际最低的管理成本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专注于所做,成为所做的领域的专家!推荐大家去读读大前研一先生的《专业主义》,当有所获。

一万小时定律!少于一万不行,7500不可能!让浮躁过去,静下心来,让1小时就是真的1小时,这才是最高效率的方法,也是成功达成目标的捷径!别偷懒——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不是吗?!

关注细节不一定能让你成功,但不关注细节一定会让你失败。

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