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S.CN前言:

刚刚过去的2017年,很多行业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不断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迈进。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颠覆性技术持续发酵。在我们EHS领域也同样不例外,无论是频频见报的“三合一”、十九大,还是中央督查、企业自治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来回顾总结一下,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本期聚焦:请回答2017——EHS五大流量关键词

关键词A:“三合一”事故

1、危险地带、频频见报的“三合一”事故

    最近,“三合一”场所真的让人听了牙!痒!痒!

 

    “三合一”场所火灾事故连连见诸报端,特别是在下半年,事故数量频发,遇难的人数更是一个劲儿攀升。我们一起来看看,在2017年,关于“三合一”事故的有哪些经典的案例?

 

7月16日,江苏常熟虞山镇漕泾新村二区74幢发生火灾,造成22死3伤。经公安部门调查取证,这是一起纵火案,犯罪嫌疑人姜某某已被抓获。查询显示,2016年11月,常熟市便民服务员曾因该居民楼人员流动大,存在安全隐患要求房东整改。 11月18日,在大兴区西红门镇新建二村新康东路8号发生火灾。事故共造成19人遇难,目前遇难者身份已确认,火灾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12月1日,天津一大厦38层发生火灾,致10死5伤。根据官方信息,起火物质为杂物和废弃装修材料,遇难者绝大部分为装修工人。由于施工企业为施工方便擅自放空消防水箱储存用水,致使消防设施未能正常发挥作用。 2017年12月13日凌晨1时18分,北京朝阳区一村民自建房发生火灾,致5人死亡9人伤,经初步勘查是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 2017年12月9日凌晨3时30分,广东海丰县公平镇一社区发生火灾,共造成8人死亡,火灾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仅仅是以上5起发生在下半年的“三合一”火灾事故,就已经造成了64人的遇难。可想而知,在我们还没统计的事故里,有隐藏着多少令人痛心的数字?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教训……就是低估了“三合一”的安全隐患!

 

2、如何有效治疗这安全的“黑洞”?

 

 

    三合一场所是指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一种或一种以上使用功能违章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的建筑。三合一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有哪些显而易见又经常被我们“选择性忽视”的原因呢?

 

    第一,建筑设计不规范。目前国内很多住房建筑耐火等级不高,经营、储存与住宿场所没有防火分隔区域,而且电器线路经常私拉乱接,改动频繁。人员在用火、用气方面使用不规范,很容易引起事故发生。

 

    第二,安全疏散渠道不畅。我们知道在很多三合一场所内,通常人员都很密集,拥挤混乱。杂物混乱堆放,车间、仓库、宿舍、厨房都在一起。安全出口少,为了钱财按安全,窗户也会设防盗网,出口设铁栅栏。这对安全疏散造成了相当高的难度。

 

    第三,管理混乱,安全意识差。现场消防设施少,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基本的防火、灭火、逃生常识。

 

    “三合一”之所以安全隐患四伏,绝大多数是违法建筑,建筑设计不规范、结构不合理。存在产权不明,责任不清的情况。而且“三合一”建筑的业主大都管理水平较低,一味注重生产经营效益,忽视安全管理。要如何排除“三合一”安全隐患呢?

 

    (1)严格控制使用性质

  不要在具有火灾危险性的生产、储存、 经营等场所或建筑中设置住宿场所。

 

    (2)严格落实防火分隔措施

    釆用不开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小时的楼板将住宿部分与非住宿部分完全分隔。当墙上确需开门时,采用常闭式乙级防火门。

 

    (3)严格落实逃生疏散措施

    住宿部分与非住宿部分应分别设置独立的疏散设施。场所内的疏散门应釆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并应确保在火灾时易于从内部打开。场所内的外窗或阳台不应设置金属栅栏,当必须设置时,应能从内部易于开启。

 

    (4)严格落实火源控制措施

    “三合一”场所除厨房外不应使用、存放液化石油气和烟花爆竹、油漆、汽油等易燃可燃物品。存放液化石油气罐的厨房应釆取防火分隔措施。所有的电气线路应满足用电设备的负荷要求,不应私拉乱接临时电气线路电气线路应穿金属管、阻燃塑料管等。

 

    (5)严格控制可燃材料的使用

  建筑物的吊顶、墙面等装修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室外广告牌、遮阳棚等应釆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制作,且不应影响房间内釆光、排风、辅助疏散设施的使用、消防车的通行乙级灭火救援行动。

 

    (6)严格落实技术防范措施

    在疏散走道、住宿部分、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房间、疏散楼梯的顶部应使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场所内应配置灭火器、消防应急照明灯。

 

关键词B:全链条安全

1、什么是“全链条安全”?

    对于安全管理或者是企业管理来讲,链条式的管理就是一环扣一环。为什么我们会提出这个新名词“全链条安全”呢?在2017年,我们看到了几条比较令人感慨无奈的新闻:

 

 

    无论是给排水设计师因变更溢流管获刑三年,还是万达设计部负责人,抑或是人民警察,这些结果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这几种职业的人群,都必须需是专业科班出身的,必须要遵守所有专业规范和相关的专业要求。但是,在遇到无法预计的情况发生时,他们的遭遇就很令人唏嘘了。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全链条安全”的问题。

 

    “全链条安全”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链条式的管理就是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哪一个环节最脆弱,那就是链条的总强度。安全管理也是要讲强度的,管理究竟能不能够撑得住风险?如果撑不住风险,那就会崩溃了。所以,“全链条安全”管理的重点就是看哪一个环节是最脆弱的。那个最脆弱的环节,也就决定了系统本身的强度和对抗风险的能力。

 

2、安全未来的发展模式

    从过往到现在,安全是从点-线来发展的。怎么理解呢?从一开始,我们是从事故开始着手的,所以事故是“点”,存在某种的偶然性,是点状管理。我们要把事故风险的源头管住,要把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那个位置管住,要把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作业环节、动作、设备或者物料管住。这种就是我们说的“点”的管理。

 

    仅仅就事故源头的点状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经过大量企业的事故案例分析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做的事故分析,有可能永远只停留于表面——“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这也是典型的点状管理。

 

    再深入一些,就到了事故诱发的原因,以及深入到事故相关的原因,于是有了事故的多因素理论。也就是我们在事故调查分析的时候,不会只停留在表面原因,还要深入根源和间接原因。从这里开始,我们所做的 “深入”动作,其实是有相关逻辑关系的,这个逻辑关系就是线状的。

 

    线状分析,很多时候可以清晰地表达为鱼骨图或者是事故树——鱼骨图可以说是事故或者安全管理的线状典型代表。

 

 

    再往下深入,我们会发现,其实不完全这样。因为一个事故或者一个风险的引发,不只是在一条刺上,而是很多条刺都有可能会引发那个原因。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画出一个网格:以4M1E为纵坐标,包括人、机、料、法、环;那么横坐标我们可以从设计开始,可以从人的角度、从现场的角度,从流程的角度,从管理的角度,从教育培训的角度,从现场管理角度,甚至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形成网格。这个网格就是下一步安全管理的重点。

 

    隐患排查的标准,尤其是目前已经颁布的石化行业的隐患排查标准,它实际上就是网状的东西。针对一个有压力的危险设备,强调的不仅是设计合格,还包括验收维保、人员培训、日常的点检维护保养等等。缺少了任何一环,就意味着有隐患的存在。而网状式的排查隐患是增强了进一步的抗风险能力。

 

    网格越缩越小,我们可以想象那是什么?小编暂时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那是全息的。上一次我们在跟美国航空行业的人交流时,他出示了一个航空管理的风险预警图。这个风险预警图,甚至可以进行一个沙盘画的模拟。在这种情况下,网格其实已经达到了足够的细度,无论是监控的数据、资料、质量,还是隐患排查的方式都已经实现了网格化,而且是很细微孔的网格化,这就是将来的发展。

 

关键词C:中央督察

1、政府力量不断强化

    2017,EHS法规要求越来越严,执法与政府监管也有很大转变。我们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巨变?EHS作为企业的基本职能,降低风险、提升保障是我们的责任。在这巨变中,企业的风险升高了,很多人都措手不及。而从政府的各种行动来看,包括中央督察、安全大检查、环保督查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出政府的力量不断在强化,政府管理的重心也慢慢在转移。尤其是地方政府会发觉环保、安全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上司重视,上司的重视在中国是传统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呢,上级重视那么下级才会更重视,我们的下级是围着领导的指挥棒转的。这种思路,虽然不一定对,但是这是中国的现实。

 

    如果在乎某些事情,我们会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即使投入更多,我们也会认为是值得的。企业的管理也是一样,当企业家或者高层领导的注意力转移到安全上,那么他们就不能够容忍安全存在问题,自然而然会把资源和日常工作的重心向安全方面转移。有些时候,在企业里面,我们天天喊:领导要重视安全!怎么体现领导重视安全呢?其实就是领导到底肯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在安全上?

 

    当中央下定决心,派出督察组的时候,它表达的是一种意志和决心。这个决心是一种国家意志,在这种国家意志的影响下,有些东西就开始慢慢转化了,国家开始从经济方面分出了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安全,关注环保。时间和精力一旦分出,我们可以想象,随之而来的投入和资源的配置,是会有多么的强大。

 

    不管是安全督察还是环保大检查,配合着如此强的执法力度,其实是向业界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不再容忍。政府要求企业积极配合,积极主动参与。如果企业选择不参与,那么政府就不会再容忍一知半解的违法情况发生。

 

    前文提到的“三合一”事故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三合一的问题实际上是长期容忍的结果,不是政府不知道,而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选择容忍了。可是现在,根据大环境的变化,政府决定不再容忍。那么企业要自我反省一下,究竟自己存在多少不合规的情况?在面临着整改之际,企业能受得了不被淘汰吗?

 

2、法治概念不断完善,有哪些正向和反向的影响?

    法治是一种文明的素养,在素养之前是习惯,在习惯之前是意识。我们要意识到法就是法。也有人曾经说过中国人没有法治基因,中国人没有法制理念。曾经,闪淳昌局长在3月份的EHS法律法规年度峰会上也跟我们分享过,中国是缺乏法治意识,缺乏法治传统,缺乏法治基因。

 

    法治的进程,是需要一步一步来培养的。从有法治的概念,到我们开始养成法治习惯,然后才形成素养,最后形成整个社会的文化。法治其实是公平公正的前提,如果我们没有法治,那么我们的“富强和自由”,都有可能是不平衡的。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均衡问题。

 

    在安全管理领域里,有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家很大胆。他们冒着风险,甚至不顾一切,造成一些很恶劣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其实是对社会环境资源的掠夺,是不公平的。我们换个角度,安全也可能让其他人冒着风险,尽管事故不是经常发生在他们周遭。可是,一旦发生事故,对于那些在事故里失去生命健康的人,是不公平的,因为企业家们剥夺了人家未来的生存和健康的权利。而这个时候我们换来的价值,其实是不对等的。

 

    在法治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无疑是提高了违法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对风险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使得天平回到最初平衡的位置上,所以法治是发挥及其重要及正向的作用。更核心的是,为我们未来的再发展蓄积更加蓬勃的力量。不平衡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法治是保障长久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于反向的影响,其实是对那种原生性的公司影响会更大。长久以来,他们会形成一些陋习,习惯了某种权利,习惯了某种不公平,由此而来得到的资质或者是机会,他们会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那么回过头来,现在需要强制管理的时候,就开始会感到不习惯了。原来靠某些手段取得的许可、批准、备案、验收等,现在都变成了不能回避的问题。所以有很多人会觉得,为什么以前行得通的手段,现在突然间就不行了。因为,从现在开始你要习惯,这是法治的改变。

 

    同样的,企业以前赖下的帐现在就要开始还了。回想一下,这是以前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企业很常用的一种手段就是拖延,给自己赢得一个时间周期,甚至有些企业拖个十年、二十年都没有被关停。是的,企业获得了那个时间差的利益。可是,现在该是还账的时候了。企业要如何去度过这个难关?以前是越守法越为难,越不守法的胆子越大。现在,顺序就开始倒转回来了。

 

关键词之D:企业被“自治”

1、企业要求被“自治”

    在前面讲到的中央督察的大环境下,企业开始要求学会“自治”。自治,就是自我管理。从法律的意义上讲,就是主体责任。从国务院的意见来看,主体责任将会升级为全面责任,实际上全面责任在很多地方有被多次提到,这是法律层面的含义。所以自治,企业意味着你要自我管理,自我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第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第一百零八条就恰恰反过来,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经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予以关闭;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吊销其有关证照。其实两条法规是相辅相成的,第十七条规定里面要求是,企业自己采取措施,那么第一百零八条是当企业不具备条件而又不采取措施的时候,就会“被要求”。这个“被要求”,就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政府会采取行动,要求企业去进行管理提升。如果企业不能做到,那么就要被关停,这是“被要求”。

 

    另一方面,每家企业都很关注员工的实际期待。也就是说,企业是期望员工的愿望得到满足的。否则企业的凝聚力从哪里来呢?企业留住人才,又是从哪里下手呢?在这个层面上讲,人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对生命的关注度提高了,如果企业还不适应这种要求,那么就可能会落伍。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大量的员工要求,大量的政府要求,甚至包括周边居民的要求都会给企业构成压力。

 

    这个压力企业不得不面对。如果不主动,那么就只能是被动了,被动必须采取措施,要自己承担,没有任何人帮你。企业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企业内部如何管理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这里体现的就是“自治”。企业其实也是一个成熟的个体,只有越来越成熟,才有自我管理能力。甚至有自我的这个发展和自己,成长的这个能力。那么这个过程也是衡量企业成熟的一个角度。

 

2、企业需要如何武装自己?

    企业应该是独立的。只不过在前几十年里,政府秉持着好人的角色,愿意扶持和帮助企业。这样一来企业很容易形成了一种坏习惯,叫做依赖。依赖并不有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还会导致企业缺乏了真正的独立研判精神。当企业真正去研判一下产品市场——如果撤掉了政府的利好政策,你的市场还在吗?如果撤掉了政府的宽松政策(比如税收等),你的利润还存在吗?如果撤掉了政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各方面的招商引资,那么,你还能博得一个更好的利润空间吗?

 

 

    在EHS领域的典型情况是什么呢?在前十几年,有很多欧美企业的OEM公司跑到中国来,为什么?第一,中国的劳动力便宜,第二,环保和安全方面的投入很低。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劳动力不再便宜,人力资源的大幅上升,环保和安全方面的投入也必须提上日程来了。于是我们看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大批的OEM公司跑到了东南亚,原因很简单——便宜。这是一个既冷静又冷酷的决策。

 

    企业需要冷静地去看待市场的情况,需要冷静地分析:我能不能够承担独立自主的决策,独立自主的判断,独立自主的分析,独立自主的做出决定。你捋一下就会发现,这样才能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能够产生对社会、财政有用的效益。

 

关键词E:十九大

    大家看到这个标题应该不陌生吧,时隔一个月,我们又来说说十九大的那些事了。说真的,不厌其烦真不是我们的风格。然而在这年度总结里,十九大是真真真值得再一次被提及的!怎么可能少了它?无论是环保还是安全,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如果没有时间听完十九大,不如可以看看我们做的有关EHS方面的摘录,一定能让您获益良多。

 

1、环保与安全

    十九大的召开将环保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矛盾提升环境治理高度。当前,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日趋完善,气十条、水十条等宏微观目标相继出台,各行业标准、监测网络建设、垂直监管、排污许可、河长制等执行制度也陆续颁布,最为重要的是强化执行方面,中央环保督察、专项督查、强化督查等先后实施,有望改变当前的环境治理业态,企业将从被动接受监管到主动进行环境治理,未来几年我国环保行业将持续景气。

 

    对于企业的EHS角色来讲,我们必须清楚意识到,环保对于企业未来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改造老旧的东西,升级现有的设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企业的EHS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对于企业来讲,是否能跟得上政府的要求,满足高标准的排放和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挑战。如果企业在规划、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能够走在前端,就可以取得更快的政策优势和成本优势——这是机遇。

 

    对于从事环保事业的人来讲,更是一个了不起的机遇。无论你是做污水处理、垃圾回收,还是能源改善,你都有机会充分的去扩展你的业务领域区间,那么这个机遇又是谁能够抓住的呢?所以,无论是EHS人,还是企业,我们是要主动迎接这种需要和改变,还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来推动?这就是我们的态度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把握节奏。

 

    对于安全,十九大把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无论是安全发展的理念,还是公众安全体系发展,或者是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等,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如果再稍微深入一点,无论是改革发展,还是社会文明,都需要有一个“固化”的过程。把改革发展的成果固化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固化在我们的制度系统中,固化在人民生活习惯和文化中。

 

2、主要矛盾不平衡

    对于安全与环保的发展不平衡,受国民经济、政府力量、研发等因素条件的影响,会带来一个新转机。现在社会生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讲,可能更多的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们的技术发展得很快,但整个社会的体制和人们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好。

 

    作为EHS人,我们会发现,安全和环保本身是一个发展不充分的领域。在现代高科技发展和网络迅速化的时代,安全和环保相对来讲是属于滞后的领域。然而,这个发展不充分的领域,却给了我们所有EHS人的机会,让我们可以一展所能。

 

    然而,我们要从企业的角度去看问题。企业里更关心的是什么?领导更关心的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说利润。其次,小部分人可能会关心产能,或者是现场的大数据如何在生产系统中的有效应用。甚至也可能会更关心消费者领域和新技术的应用、专利申请等等。

 

    这样排列下来,你会看到在企业内部,环保和安全好像没有占到什么位置。如果把职能部门排列起来,那么环保和安全,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讲是高还是低呢?

 

    通过排序,我们会知道环保与安全远远没有融入企业的战略,远远没有融入企业的经营,远远没有融入企业的日常运作管理,远远的没有融入企业的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系统,我们EHS人在企业内的地位太低了。

 

3、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一方面来自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发展的推动。目前EHS的技术创新已经不断在发展,但安全管理的创新在企业发展比较慢,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还是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还有安全文化的搭建情况比较差。

 

    关于安全责任制,现在基本上很多企业都只局限于文件上面的体现。但在现实里,大家并没有以身作则,落实执行。很多人都知道安全文化刚起步,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真正认为安全重要,更多关心的还是利益和生产的最大化。

 

    EHS管理如果要按照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来做,是需要管理层在安全上的投入,在安全文化上打基础的。如果安全投入和安全文化上不去,那么安全管理就会停滞不前。还有,目前有很多公司的安全管理做到一定程度以后,后续的长远规划并不明确,做着做着就不知道方向该往哪去了。就像大海里行驶的船一样,没有方向,动力又不够,那只能原地打转,大概很多企业的EHS管理就是目前这样的状况。这样一来,就会使EHS管理停滞不前。

 

    如果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小编觉得第一点就是要从安全文化抓起,要能落实和提高安全责任制,这一点是必须去做的。第二点,就是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到底我们要走到哪里去,需要多大的动力,这需要跟管理层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