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与设备的故障和失效密切相关,而设备润滑不良则是导致设备故障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企业存在润滑管理观念落后、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导致设备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深入理解设备润滑的重要性,对于预防安全事故、保障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ehs.cn 2007年8月5日,某化工企业由于压缩机设备润滑不良,零部件严重磨损,易燃气体泄漏后遇点火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事故造成3人死亡、6人受伤。 通过事故案例可以看出,设备润滑问题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设备的各个部件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摩擦,润滑膜能够在接触面之间形成隔离层,减少金属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磨损。如果没有适当的润滑,摩擦会导致部件表面的磨损,降低设备的精度和使用寿命。 设备运行时会产生热量,特别是在高速运转和重载条件下。良好的润滑可以将热量带走,起到散热和冷却的作用,防止部件因过热而变形、退火甚至损坏。 空气中的水分和有害气体容易导致设备部件的腐蚀和锈蚀。润滑油能够在部件表面形成保护膜,阻隔外界环境对金属表面的侵蚀,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设备中,润滑还起到密封和防尘的作用,防止外界的灰尘、杂质进入设备内部,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根据设备的工作条件、负荷、速度、温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润滑油品种和牌号。同时,要考虑润滑油的黏度、闪点、抗氧化性等性能指标,确保其能够满足设备的润滑需求。润滑油选择一般考虑以下原则: 1.运动速度:高速设备宜用低黏度油,低速重载设备需高黏度油; 2.负荷特性:冲击负荷需含极压添加剂的润滑油; 3.温度范围:高温环境选择高黏度指数油,低温环境需低凝点油; 4.污染控制:粉尘环境优选抗乳化性强的润滑脂。 常见的润滑方式有手工润滑、滴油润滑、油浴润滑、飞溅润滑、压力循环润滑等。不同的设备和部件应采用适合的润滑方式,以确保润滑油能够均匀地分布到润滑部位。 建立完善的润滑管理制度,包括润滑记录、油品检测、设备巡检等。定期对润滑油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油品的变质和污染情况,更换不合格的润滑油。 1.严格执行“五定三过滤”标准化流程 (1) 五定原则: 定点:明确设备润滑点(如轴承、齿轮箱); 定质:按设备说明书选择润滑油品牌号; 定量:制定润滑油加注量标准(如润滑油箱容量的80%); 定期:设定换油周期(基于运行小时或油品检测); 定人:划分操作工、润滑工及技术员职责。 (2) 三过滤措施:入库、发放、加油环节均需过滤,确保油品清洁度。 2.定期润滑检查 定期对设备的润滑情况进行检查,包括润滑油的液位、颜色、气味、黏度等,及时发现润滑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3.做好润滑油的储存管理 润滑油应储存在干燥、通风、清洁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同时,要做好油品的分类和标识,防止油品混用和误用。 很多人误认为过量添加润滑油能增强润滑效果,实则适得其反。过量润滑会导致摩擦副过度搅动、油温升高,加速油品氧化。同时,设备密封件因压力过大可能提前损坏,润滑油泄漏造成浪费与环境污染。此外,润滑脂过量填充会阻碍散热,形成“死区”加剧磨损。 许多企业和操作人员缺乏对润滑状态检测的重视,依赖经验换油而忽视油液状态监测。未及时检测黏度衰减、水分污染、金属颗粒富集等问题,无法及时察觉润滑失效的早期迹象,导致润滑膜破裂、设备异常磨损甚至突发故障。企业需建立油液检测体系,通过铁谱分析、光谱检测等技术实现“按质换油”,并利用在线传感器实时监控关键参数。 有人认为只要润滑油量充足,就能维持设备正常润滑,长期习惯仅补油而不换油。但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会氧化、污染、添加剂消耗等因素逐渐变质,性能下降;旧油中累积的氧化胶质、磨屑持续循环,不换油仅添加新油,不仅无法改善润滑油的性能,还会造成油品性能系统性劣化,加剧设备磨损,加速老化,最终影响设备整体性能和可靠性。企业应基于运行时间、污染度等设定换油阈值(如水分>0.1%或黏度变化±15%),换油时应彻底清洗系统,避免残留污染物影响新油性能。 不同配方润滑油的混合使用可能引发添加剂冲突、基础油相容性差等问题,可能还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润滑膜强度下降或生成沉淀物、胶质等有害杂质,这些杂质会堵塞润滑系统,阻碍润滑油正常循环,影响润滑效果。 劣质油在基础油纯度、添加剂配方及性能稳定性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其抗磨损、抗氧化、抗乳化等性能较差。无法形成有效润滑膜,易出现异常磨损、高温等问题,企业应建立供应商资质审查、到货检测(如红外光谱验证成分一致性)、定期抽检等预防措施,确保润滑油的质量得到有效把控。 1.建立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分工 建立润滑管理的组织架构,成立专门的设备润滑管理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如润滑工程师统筹技术标准制定与策略优化,专职润滑技术员负责定点、定量润滑操作及日常巡检,油品检测员开展油液理化指标与污染度分析。同时,明确各部门职责,如设备部门主导润滑计划实施,采购部门严控油品质量准入,生产部门实时反馈设备状态,形成闭环管理。 2.建设完善润滑管理制度 制定涵盖采购、存储、使用、更换等全面的润滑管理制度,明确润滑标准,规范加油、换油流程及操作步骤,建立设备润滑档案,记录润滑历史数据。同时,制定润滑管理考核机制,保障制度有效落地。 1.油品采购与验证 设备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设备润滑需求,选择适合的润滑方式和润滑油类型,确保润滑系统与设备运行工况相匹配。同时,建立基于设备类型与工况的油品数据库,选择优质的供应商,并对到货的油品进行黏度指数、抗氧化性等关键指标的检测验证,建立“需求预测→供应商评估→到货检测”的闭环管理。 2.动态使用管理 制定动态润滑计划,定期检查润滑系统,监测润滑油的油质、油位、清洁度等;定期检测润滑油质量与设备润滑状态,依据油液分析结果,预测性更换变质润滑油。同时,针对设备运行中出现的润滑问题,分析原因并优化润滑方案。 3.油品再生和处理 采用离心脱水、分子蒸馏及添加剂补充等技术实现“废油”再生利用,不可再生废油应交由专业机构环保处理,避免环境污染。 1.数据采集与监测 部署传感器、在线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润滑油的黏度、水分、颗粒物、压力等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管理平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建立设备润滑故障模型,超标自动发出预警,并推送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案,实现对设备润滑状态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 2.智能润滑与数字化管理 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油位、温度等参数,异常时自动触发维护工单。同时建立电子台账,记录换油周期、用量并智能预警,分析历史数据,动态优化润滑策略。 1.智能润滑系统 智能润滑技术通过物联网(IoT)、传感器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实现从“被动维护”到“主动预测”的跨越。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如温度、振动、转速等,将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经大数据分析,系统能精确计算润滑油需求,按需定量、定时地向设备关键部位供油。避免过度或不足润滑,大幅提升设备可靠性与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设备润滑管理正在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绿色环保型润滑油 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苛,开发更高效、更环保的润滑材料是必然趋势,新型润滑材料如液态乙烯聚合物(ETO)等,具有更高的黏温性能、更低的蒸发损失和更优的低温黏度。同时,开发低能耗、长寿命的润滑组件以及利用回收油料的循环润滑系统,也成了行业的重要趋势。 3.高性能润滑技术的应用 高性能润滑技术涉及固体润滑材料和液体润滑材料的创新,如仿生亲水润滑、仿生润滑减阻技术、纳米润滑技术等。纳米润滑技术是将纳米颗粒,如纳米铜、二硫化钼纳米片等添加到润滑油中,能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极薄、高强度的保护膜,这层膜可填补微观凹凸不平,降低表面粗糙度,有效减小摩擦系数,提高承载能力。 总之,设备润滑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行、预防安全事故的重要环节。通过正确选择润滑油、合理确定润滑周期和方式、加强润滑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设备的摩擦和磨损,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设备润滑工作,将其纳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不断提高设备润滑的水平,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前一篇: 燃气闪爆,致1死2伤!最新通报→
![]() 路过 |
![]() 雷人 |
![]() 握手 |
![]() 鲜花 |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