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苏州召开的2025光伏绿色供应链研讨会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PECC)发布《2025光伏企业绿色低碳评价报告》,显示隆基、晶科、通威等一批头部企业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光伏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提升,绿电利用显著增长,但光伏行业碳排放持续增加。报告建议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脱碳,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做出更大贡献。ehs.cn
本次评价基于绿色供应链CITI和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开展,其中CITI指数从管理机制、合规与改善、资源消耗与减少污染物排放、能源使用与应对气候变化、利益方绿色选择五个维度开展量化评价。CATI指数评价则从治理机制、测算披露、碳目标设定、碳目标绩效、减排行动五个维度评价。
图1 CITI指数和CATI指数评价维度
本期评价显示,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在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评价中均位列前三名。晶澳科技、TCL中环、阳光电源、天合光能、协鑫科技、阿特斯、东方日升、信义光能和正泰新能分别进入CITI 和CATI TOP10。
图2 2025 CITI Top 10
2025年一季度,中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1,光伏发电累计9.46亿千瓦。截至2025年5月底,中国光伏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与此同时,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的比例增长到83.41%。
图4 蔚蓝光伏地图呈现的中国各省 2025 年第一季度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
然而作为“制造绿色”的行业,光伏产业从上游的硅料和硅片生产,中游的电池和组件制造,到末端废弃光伏组件的处置过程都涉及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以及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
本期评价范围扩展至55家光伏相关企业,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薄膜、逆变器、玻璃等光伏发电设备生产,以及光伏发电电站建设和运营。评价主要依据企业公开披露的年报、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官网公开信息、蔚蓝地图数据库收集的可信源发布的数据,以及绿色江南开展的实地调研开展。
主要发现
发现一 光伏企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显著增长,产业链脱碳仍待加强
本期评价中,40家企业披露可再生能源利用数据,显示2024年运营及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总计5.71千万兆瓦时,由此带来的减排和抵消量超过3255.1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
对比10家光伏企业设定并披露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阳光电源和通威股份披露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使用在能源消耗总量的占比超过60%;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和大全股份超过40%。正泰新能、固德威等11家光伏企业,通过铺设屋顶光伏、购买绿电和绿证等措施,打造(近)零碳工厂或园区。
表1 10家光伏企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 注:绿色越深表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越高,红色越深表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越低。
尽管如此,光伏企业碳排放量仍居高不下。44家企业核算并披露了自身运营(范围1&2)碳排放,最近一年仅范围1和范围2的碳排放量就达到1.0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4家披露连续三年数据的企业,碳排放总量从2022年的4523万吨增加至2024年的705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2023年较2022年增幅达46.6%,2024年较2023年继续小幅增加5.7%,提示光伏行业仍需加速脱碳进程。
图5 光伏企业 2022-2024 年范围 1&2 碳排放总量变化
发现二光伏企业环境信息和碳数据披露水平提升,但对标全球领跑者仍有差距
参评企业中,7家企业承诺2050年前实现价值链碳中和,6家减排目标涵盖供应链。隆基绿能和通威股份披露的2024年目标进展显示,范围三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隆基绿能还推动供应商开展碳核算和目标设定,并通过收集供应商实测数据,提升供应链碳排放核算的精准度。通威股份自2025年起推动关联企业公开披露针对过往违规问题的整改措施和合规现状。截至6月底,24家企业已经开展信息披露。
图6 隆基绿能和通威股份推动关联企业和供应商披露环境信息
但光伏行业整体在推动供应链碳管理和追踪供应链目标进展上进展有限,多数企业的供应链脱碳仍仅停留在战略层面或试点阶段,供应链气候信息透明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评价显示,头部光伏企业关注产品碳足迹。25家企业核算并披露了超过80个光伏组件、电池、多晶硅料、逆变器等产品的碳足迹数据。显示出光伏企业积极应对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光伏产品碳足迹限值、低碳认证等规则,加严光伏市场的绿色准入门槛。
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料、硅片以及电池片生产,是水资源消耗的最主要环节。本期评价涉及多晶硅料、硅片、电池片生产的35家企业中,28家披露了水资源消耗量,占比80%,通威股份、协鑫科技等7家企业披露高耗水环节的单位产品水耗。14家企业设定并披露水资源管理目标,隆基绿能、天合光能、协鑫科技、TCL中环、爱旭股份5家企业设定并披露降低产品耗水强度的目标;多数企业同时披露了2024年的目标完成进展。
表2 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披露多晶硅产品的单位产品水耗数据以及节水措施
发现三
领先企业加强供应链环境管理,光伏“绿色制造”仍需加强
发现四 近6成电站企业披露生物多样性影响,上游生产环节关注度有限
近年来,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多利益方的关注。本期评价显示,晶澳科技、东方日升、阳光电源、信义光能、特变电工、易成新能等11家从事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的企业,公开披露在电站的规划和选址时关注其是否位于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域,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TCL中环、晶澳科技、天合光能、东方日升公开承诺将关注供应链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但尚无企业披露如何降低硅矿以及能源转型关键矿产开采环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图7 晶澳科技依据 TNFD LEAP 框架,识别并披露硅片、电池、组件和储能产品以及电站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依赖
|
前一篇: 北京全市因灾死亡44人,失踪失联9人!发布会现场,全体起立为遇难者默哀
后一篇: 无
![]() 路过 |
![]() 雷人 |
![]() 握手 |
![]() 鲜花 |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