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清远市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清府办[2009]8号 各市、县、自治县、市辖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市国土资源局编制的《清远市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施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市国土资源局反映。 二OO九年三月十九日 清远市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指导全市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粤府〔2007〕68号)的精神,结合《清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我市2008年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编制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清远市2008年度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全市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76宗,其中自然因素诱发的72宗,人为因素诱发的4宗。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塌陷、泥石流和地裂缝,其中滑坡39宗,崩塌27宗,地面塌陷7宗、泥石流1宗、地裂缝2宗。地质灾害致1人死亡(连山县太保镇保城村委会茅古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477万元。 我市原发现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存在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771处,2008年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去年经搬迁避险和工程治理消除隐患点6处,至2008年底,全市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4783处,其中受威胁人员100人以上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2处(险情规模为大、中型)。 2008年,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宗数有较大幅度上升,比2007年多了64宗,上升533.3%。2008年主汛期(4~9月),我市发生地质灾害72宗,占全年地质灾害总数的95%。虽然突发性地质灾害大幅上升,但仅有1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有较大幅度下降。 2009年度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仍然是与强降雨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我市汛期暴雨集中,且强度大,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编制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领导和管理,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即尽最大努力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害程度,“突出抓好两个重点”即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重点地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范工作,“提高四种能力”即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依法监督管理能力。 二、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时期 我省每年的主汛期在4-9月,主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特别是台风季节因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为严重,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为4月15日-10月15日。 三、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 根据我市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分布特点和人类建设与活动特点和《清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我市划分为五类重点防治区域和九个重点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域指地质环境或工程建设活动相类似以及人员流动、活动特点相类似的区域;重点防治区为经地质灾害调查划定的一定范围。 (一)五类重点防治区域 1、花岗岩、变质岩强风化剥蚀区。该区域内的花岗岩、变质岩风化程度高,风化层厚度大,山体相对较高,表土层松散,为水土流失易发区,在汛期容易发生崩塌、滑坡,严重时形成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包括连山、连州东部、阳山北部、清新西南部、清城、佛冈等县(市、区)。 2、石灰岩地区。主要包括阳山、连南、连州、英德、清新等。石灰岩分布面广,地下溶蚀作用强烈,溶洞发育,山体高差大,沟谷切割较深,地形陡峻,地表植被稀少,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和地下水位变化易造成地面结构破坏,发生塌陷、地面沉降、崩塌灾害。 3、矿山开采地区。主要包括连南、阳山、英德、连州、连山的部分区域,露天开采矿山易造成崩塌、滑坡灾害,地下开采矿山采空区易造成塌陷和地面沉降灾害,在这部分区域,矿山开采和选矿活动形成的大量废弃物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4、水利、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建设地带。清远辖区内的山体起伏较大,落差大,沟脊、水系发育、水库较多,小水电多分布在沟谷中,山区地带公路沿线边坡陡峻,汛期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冲毁水利设施、水电站及公路、铁路,造成人员伤亡。 5、旅游景点区域。清远市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人数不断增多;旅游景点多位于山区,以陡、险、峻、奇而闻名,是自然地质作用的产物。大多景点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尤其在4-9月份,既是汛期,又是旅游旺季,游客多,人流大,发生地质灾害易对人员造成伤亡。 (二)九个重点防治区 九个重点防治区是经过地质灾害调查,在《清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划定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范围,总面积5223.3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15%。九个重点防治区内共有各类型地质灾害点3554个,其中崩塌893个,滑坡777个,地面塌陷1863个,泥石流19个,危险斜坡1个,间歇性溢水带1个,地质灾害密度0.68个/平方公里。以往发生地质灾害已致183人死亡,伤31人,直接经济损失2456.33万元。据统计,全市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村庄56个。 1、连州市三水-丰阳-西岸中山、中低山、丘陵地区崩塌、滑坡高易发区。该区面积350.1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有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层状较软红岩组、层状较硬碎屑岩组、层状强岩溶化较硬碳酸盐类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基岩风化较强烈,风化层厚约2~15米,植被发育,自然坡角15°~50°;人工坡角60°~80°,人工坡高3~15米,多数无护坡,呈裸露状,属不稳定危险斜坡,强降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 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8个,其中崩塌28个,滑坡20个。危害程度属中级的13个,轻级34个,已无危害的1个,密度0.137/公里。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诱发因素主要有强降雨、削坡建房、修建公路开挖边坡、砍伐植被等。该区以往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31万元。 2、连州市瑶安-保安-连州-龙坪-星子-连南县金坑中山、中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高易发区。本区属中山、中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区,面积630.9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有砂、砾石、粘土多层土体、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层状较软红层岩组、层状较硬碎屑岩组、层状强岩溶化较硬碳酸盐类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基岩常出露于孤峰石山,风化残坡积层厚0.5~8米,植被发育较差,自然坡角15°-70°,人工坡角40°-70°,坡高3-15米,绝大部分未进行有效的防灾治理,属不稳定危险斜坡,强降雨易诱发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区内老煤窿较多,以往过量抽取地下水,引发多处地面塌陷。 区内有地质灾害点135个,其中崩塌54个,滑坡35个,地面塌陷46个;危害程度重级2个,中级24个,轻级108个,已无危害点1个;地质灾害点密度0.214个/平方公里,区域内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村庄有6个。重要地质灾害点1个,较重要地质灾害点7个、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诱发地质灾害因素是削坡建房、公路边坡开挖、开垦山地破坏植被、暴雨及不合理抽排地下水等。该区以往地质灾害已导致死亡4人,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688.23万元。 3、连州市星子-大路边中低山、丘陵崩塌、滑坡高易发区。本区位于测区的东北部星子-大路边一带,属中低山、丘陵地区,面积132.2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有层状较软红层岩组、层状较硬碎屑岩组、层状强岩溶化较硬碳酸盐类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基岩风化较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0.5-10米,植被较差,山坡自然坡角20°-60°,人工坡角50°-85°,人工坡高3-10米。本区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诱发地质灾害因素是削坡建房、公路边坡开挖、开垦山地破坏植被、暴雨等。 区内有地质灾害点19个,其中崩塌8个,滑坡10个,地面塌陷1个,危害程度中级4个、轻级15个,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庄1个,较重要地质灾害点1个。地质灾害点密度0.144个/平方公里,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诱发地质灾害因素是削坡、公路边坡开挖、开垦山地破坏植被、暴雨。该区以往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45万元。 4、连山县永和-连南县大坪中低山丘陵泥石流、滑坡、崩塌高易发区。本区位于连山县中部和东北部,以及连南县的西部与连山县接壤地带,属丘陵、低山、中低山,面积419.18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有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基岩风化强烈,部分山顶呈浑圆状和锥状,风化残坡积层厚0.5~25米,局部植被较差,自然坡角10°~45°,坡高5~200米,人工坡角40°~70°,坡高5~80米,区域内绝大部分未进行有效的护坡,在暴雨的激发下,较易产生地质灾害,危害公路、农田、居民、水渠、电站、矿山等。属不稳定危险性斜坡,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区内有地质灾害点259个,其中崩塌124个,滑坡124个,泥石流8个;危害程度重大级2个,较大级17个,一般级240个;地质灾害点密度0.618个/平方公里。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庄2个。其密度较大,危害面广,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诱发地质灾害因素是削坡建房、公路开挖边坡、开垦山地破坏植被、暴雨等,即为暴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不当等。该区以往地质灾害已导致死亡12人,伤3人,直接经济损失212.88万元。2008年6月13日区内连山县太保镇保城村委茅古村发生一起小型滑坡灾害,导致4间土房及一幢两层钢筋混凝土楼房被夷为平地,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50万元。 5、连南县涡水中低山区滑坡、崩塌高易发区。本区位于连南县中部,属中低山区,面积20.70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有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基岩风化较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0.5-6米,一般为2-4米,基岩露头多见于人工边坡上,植被发育,自然坡角20°-50°,人工坡角30°-75°,人工坡高2-25米,属无护坡不稳定危险斜坡,极易产生地质灾害,多形成顺层滑坡。 区内有地质灾害点14个,其中崩塌2个,滑坡12个,危害程度重大级1个,一般级13个;地质灾害点密度0.68个/平方公里。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庄1个。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诱发地质灾害因素是削坡建房、开垦林地、山顶种植、破坏植被、暴雨等。该区以往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3万元。目前该区内的涡水镇必坑村横径移民安置点、涡水村委大洞村、瑶龙村委塘凹村仍受滑坡隐患威胁,险情规模为中型。 6、连南县大麦山-阳山县黄岔-英德市波罗丘陵、溶蚀洼地、中低山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高易发区。本区位于连南县的东南面、阳山县的北部和中南部、英德市的西北角,属丘陵、低山、中高山区、溶蚀洼地,面积1316.54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松散冲积及残坡积土体、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层状较软红层岩组、层状较硬碎屑岩组、层状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山区沟谷可见基岩出露,沿线公路基岩风化中等,岩溶发育中等,总体上基岩风化较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0.5~30米,植被一般较发育,自然坡角25°-60°,人工坡角50°-70°,人工坡高5~30米,未进行有效的护坡,属不稳定危险斜坡,极易产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区内有地质灾害点2197个,其中崩塌215个,滑坡167个,泥石流4个,危险斜坡1个,地面塌陷1810个;危害程度重大级29个,较大级50个,一般级2118个;地质灾害点密度1.67个/平方公里。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诱发地质灾害因素是人工削坡、暴雨等,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庄30个。区内以往地质灾害已导致死亡39人,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731.24万元。 7、英德市英城-大站丘陵、平原崩塌、滑坡高易发区。本区位于英城镇至大站镇一带,属丘陵-平原地貌,面积76.22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主要有砂、砾石双层土体、层状较软红层岩组、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基岩风化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0.5~5米,山坡自然坡角25°~60°,人工坡角50°~85°,人工坡高3~10米。另外,本区是城市发展区域,水利设施较多,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受暴雨影响易失稳,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塌陷等地质灾害。 区内有地质灾害点24个,其中崩塌15个,滑坡9个,危害程度较大级7个、一般级17个,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2个,重要地质灾害点2个,较重要地质灾害点6个。地质灾害点密度0.32个/平方公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及塌陷,诱发地质灾害因素主要是削坡建房,溶洞及由暴雨等。该区以往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5万元。 8、清新县禾云-龙颈-浸潭-英德市大洞-黎溪中低山、丘陵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本区属中山、低山、丘陵区,面积1485.66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有砂、砾石、粘土多层土体、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层状岩溶化较硬碳酸盐类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基岩常出露于沟谷底,风化残坡积层厚1.5~15米,植被发育较差,自然坡角25°~45°,人工坡角45°~80°,坡高3~20米,绝大部分未进行有效的防灾治理,属不稳定危险斜坡,强降雨诱发易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区内有地质灾害点566个,其中崩塌284个,滑坡272个,地面塌陷4个,泥石流6个;危害程度重级9个,中级76个,轻级357个,已无危害点124个;地质灾害点密度0.381个/平方公里,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有8个,较重要地质灾害点7个,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诱发地质灾害因素是削坡建房、公路边坡开挖、开垦山地破坏植被、暴雨等。该区以往已发地质灾害已导致死亡121人,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497.14万元。 9、英德市白沙-佛冈县汤塘低山、丘陵、平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间歇溢水带高易发区。本区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区,总面积791.93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主要有砂砾粘土多层土体、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层状较硬碎屑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等。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自然坡角15°~45°,岩石风化强烈。本区主要致灾载体残坡积层发育,厚度一般为5-20米,地质构造较复杂、岩石(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在人工边坡上极易形成崩塌灾害。植被在局部地段发育较差,人类工程活动频繁,活动项目主要有道路交通建设、削坡建房、矿山开采等。 区内有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点292个,其中崩塌160个,滑坡128个,地面塌陷2个,泥石流1个,间歇溢水带1处。危害程度重大级有16个、较大级38个、一般级238个,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庄有6个。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为0.369个/平方公里。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诱发地质灾害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工程地质岩组、强降雨等。区内以往地质灾害已造成7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61.5万元。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各级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摆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合力,统一行动,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科学指导防治工作 各级国土资源(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认真总结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同建设、水利和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结合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类型、规模、活动性、危险程度等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制本地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出本辖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具体防灾措施,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订“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报警方式、避险安置场所、紧急疏散措施和紧急疏散路线。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在《清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指引,统筹安排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三)认真落实各项防治责任制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排查、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做到汛期前组织技术力量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检查,汛期中开展巡查,发现险情组织应急调查,汛期后复查与总结相结合,准确掌握区内地质灾害发展动态,要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人。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和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认真履行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明确专人跟踪督促检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发展动态。要充分发动群众,认真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组织当地群众做好日常监测工作,明确监测人和检查人,及时收集并整理监测数据,随时掌握隐患点的变化情况。 (四)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各级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的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的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或进行重大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监督把关,对未按要求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大项目,不予批准项目立项、不予批准规划、不予办理用地审批,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从严控制审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矿产资源开发和地下水开采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加强协作,保证信息通畅 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有关防讯救灾工作的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省、市、县、镇(乡)四级之间信息畅通,为各级领导指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抢险救灾提供准确的信息。 (六)积极推进讯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气象与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联合开展讯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做好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集成,制作高质量的预报产品,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扎扎实实地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和应急管理知识。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全社会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附:清远2009年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 县 (市) 编号 隐患点位置 灾害 类型 坐标 灾害体 规模 灾害点特征 威胁对象与损失 治理 措施 治理经费 估算(万元) 备 注 连州市 QY1 九陂镇四联村邓屋 滑坡 112°21′14〞 24°45′28〞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20人 搬迁避让 180 按5人/户,7.5万元/户估算 QY2 三水乡新八村茶坪 滑坡 112°20′05〞 25°09′41〞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26人 搬迁避让 189 QY3 三水乡斋公堂村 滑坡 112°17′25〞 25°07′29〞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83人 搬迁避让 274 正进行搬迁避险 QY4 九陂镇高相村委仙人塘村 滑坡 112°20′42〞 24°41′45〞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23人 工程治理 184 正进行工程治理 QY5 九陂镇中学 滑坡 112°20′05〞 25°09′41〞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56人 搬迁避让 950 QY6 龙坪镇车村东田冲 滑坡 112°27′54〞 24°50′31〞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216人 搬迁避让 324 QY7 西岸镇小带村委新屋村 滑坡 112°10′50〞 24°57′10〞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58人 搬迁避让 237 正进行搬迁避险 清新县 QY8 禾云镇下迳村委上、下坪山 泥石流 112°57′14〞 23°53′16〞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20人 工程治理 180 正进行工程治理 QY9 禾云镇板坑村委张富村 滑坡 112°52′17 24°02′44.4〞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00人 搬迁避让 150 QY10 禾云镇富罗村委淘金坑村 滑坡 112°54′58〞 24°00′41〞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95人 搬迁避让 292 QY11 浸潭镇大湾岗村委大塘铺村 滑坡 112°48′52〞 24°03′59〞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50人 搬迁避让 225 QY12 龙颈镇板潭村委罗秀洞村 滑坡 X=2639140 Y=19691650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00人 搬迁避让 150 英德市 QY13 桥头镇联群村竹子坑 塌陷 113°44′43〞 24°13′34〞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20人 搬迁避让 180 已停止抽水,稳定 QY14 九龙镇塞背村鹤薮 滑坡 112°54′17〞 24°06′44〞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292 搬迁避让 438 QY15 石牯塘镇石小村大小围 塌陷 113°47′04〞 24°23′35〞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300人 搬迁避让 450 QY16 西牛镇花塘村坪江自然村中和村 地面塌陷 113°01′48〞 24°10′55〞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05人 搬迁避让 157 QY17 波罗镇东风村烂寨 地面塌陷 112°59′09〞 24°31′53.9〞 大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451人 搬迁避让 676 QY18 石牯塘镇萤火村叶屋 地面塌陷 113°11′13〞 24°31′48〞 大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322人 搬迁避让 483 QY19 九龙镇新龙村桐油坪 滑坡 112°55′54〞 24°04′27〞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574人 搬迁避让 861 连山县 QY20 福堂镇联丰黄马村 滑坡 X=2707800 Y=19609850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54人 搬迁避让 231 QY21 太保镇保城茂古村 滑坡 X=2730950 Y=19621550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480人 搬迁避让 720 QY22 太保镇山口白虎头村 崩塌 112°08′15〞 24°42′24〞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204人 搬迁避让 306 QY23 福堂镇永丰上元村 滑坡 X=2684700 Y=19614450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20人 搬迁避让 180 连南县 QY24 涡水镇必坑村横径移民安置点 滑坡 112°13′26〞 24°36′01〞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62人 搬迁避让 243 正进行搬迁避险 QY25 涡水镇涡水村大洞 滑坡 X=2714550 Y=19623500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26人 搬迁避让 189 QY26 涡水镇吊简山 滑坡 112°13′26〞 24°36′01〞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61人 搬迁避让 241 QY27 涡水镇瑶龙村委塘凹村 滑坡 112°12′42.7〞 22°31′55.1〞 大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89人 搬迁避让 283 佛冈县 QY28 高岗镇新联村委岗咀村 崩塌 X=2658600 Y=19768250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大 威胁1800人 削坡排水 2700 山塘堤坝存在隐患 QY29 石角镇黄花村小学 崩塌 X=2634600 Y=19761600 中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大 威胁400人 削坡排水 600 QY30 龙山镇江森集团(旧约克)厂区外南边 滑坡 大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850人 工程治理 180 阳山县 QY31 江英镇长富洞 塌陷 112°47′59〞 24°30′07〞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265人 搬迁避让 397 QY32 阳城镇贤令山 滑坡 112°38′23〞 24°29′31.8〞 小型 潜在不稳定、危险中等 威胁100人 避让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