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三十一<span>条</span> (1)本<span>条</span>适用于下开情况-- <br /> (a)某人受雇从事之业务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易主(无论是由于出售或其他安排或法律行动);及 <br /> (b)由于上述业务易手,雇用该雇员之人士(本<span>条</span>称之为“前东主”)刚于业务易手前按照第六或第七<span>条</span>终止雇员之契约。 <br /> (2)如于业务易手后,接任该业务或该<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业务东主之人士(本<span>条</span>称之为“新东主”)得雇员同意,随即将该员之雇佣契约续订(以新东主代前东主),或以新雇佣契约重新聘用该员,则第三十一D<span>条</span>第(2)款即对其生效,一如该项续约或重新聘用乃前东主与该员续约或重新聘用该员(毋须以新东主代前东主)。 <br /> (3)如新东主提出将雇员之雇佣契约续订(以新东主代前东主)或以新雇佣契约重新聘用该员,但遭该员拒绝,则有关该项提议及拒绝除第三十一C<span>条</span>第(4)款另有规定外,该<span>条</span>第(2)或第(3)款即对其生效,与其对前东主作出相同之提议而遭该员拒绝之情形生效无异。 <br /> (4)为根据第(3)款而施行第三十一C<span>条</span>第(2)或第(3)款之规定,有关新东主所作出之提议-- <br /> (a)该项提议,不得仅因新东主代替前东主为雇主之理由,而视续订契约或新契约之<span>条</span>款与在解雇前有效之契约所载之相应<span>条</span>款有所不同;及 <br /> (b)在决定拒绝该项提议是否不合理时,更换东主此项因素,不得列入考虑。 <br /> (5)本<span>条</span>对下述情况有效(除作必需之更改外),一如其对前东主与新东主属两名完全不同人士之情形无异-- <br /> (a)刚于业务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业务易主前拥有该业务主权之人士,乃刚于易主后拥有业务主权人士之其中一人(无论为合伙、受托人或其他);或 <br /> (b)刚于业务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业务易主前拥有该业务主权之各人士时(无论为合伙人、受托人或其他),包括有刚于易主后拥有业务主权之人士或其中一名或以上之人士。 <br /> (6)本<span>条</span>之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规定将双方同意而改变雇佣契约之举视为构成契约之终止。 @@<br /> 第三十一K<span>条</span> (1)如雇主为一间公司,凡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提及雇主重新聘用雇员之处,应解释为指该公司或任何联属公司重新聘用该员;凡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提及雇主所提出之建议,应解释为包括一间联属公司所提出之建议。 <br /> (2)如前东主及新东主(按照第三十一J<span>条</span>之定义)均为联属公司,本<span>条</span>第(1)款将不影响第三十一J<span>条</span>之施行;凡该<span>条</span>适用时,第(1)款则不适用。 <br /> (3)如雇员遭雇主解雇,而雇主为拥有一间或以上联属公司之公司(在本款称为“聘用公司”)-- <br /> (a)如该情形不符合第三十一B<span>条</span>第(2)款所列之任何一项<span>条</span>件;但 <br /> (b)如聘用公司之业务与联属公司(或如联属公司多于一间,每间联属公司亦须包括在内)之业务合并被视为一个业务论,即可符合上述<span>条</span>件任何一项者,则有关雇员被解雇一事,就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而言,可视作已符合该<span>条</span>件。 <br /> (4)如某一公司之雇员为另一公司转聘,而于被转聘时后述公司为前述公司之联属公司,则该员当时之受雇年资应算入联属公司之受雇年资内,而受雇期之连续性,不得因雇主之更换而视作中断。 <br /> (5)就本<span>条</span>而言,凡两间公司,如一间为另一间之附属公司,或两间均为第三间公司之附属公司,则该两间均视为联属公司,而“联属公司”一词之单双数,均作如是解释。 <br /> (6)在本<span>条</span>中,“公司”及“附属公司”二词之意义,与公司<span>条</span>例第二<span>条</span>分别规定之意义相同。 @@<br /> 第三十一L<span>条</span> (1)倘根据任何<span>条</span>例或法规-- <br /> (a)雇主之任何行动;或 <br /> (b)雇主发生任何事情(在个人而言,包括其死亡)。 <br /> 致令其聘用雇员所根据之契约终止,而上述行动或事情,如无本款规定则不构成雇主终止契约者,得在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而言视为雇主终止契约。 <br /> (2)如第(1)款适用,而雇员之契约未有如第三十一D<span>条</span>第(2)款所述获得续订及未有根据新契约重新聘用,而该款所述未有续约及重新聘用之情形,乃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主要由于第三十一B<span>条</span>第(2)款所指定事实之任何一项所引致者,则在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而言,该雇员即作为因裁员而遭解雇。 <br /> (3)为执行第(2)款规定,第三十一B<span>条</span>第(2)款(a)段有关雇主终止业务或有意终止业务之处,如其提及雇主时,当解释为亦指任何于上述行动或事情发生后获授权处理业务之人士。 <br /> (4)在本<span>条</span>中,凡提及第三十一D<span>条</span>第(2)款之处,亦指第三十一J<span>条</span>第(2)款所引用之第三十一D<span>条</span>第(2)款之情况。@@ <br /> 第三十一M<span>条</span> 第三附表第一<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对雇主之死亡适用,而第二<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而对雇员之死亡适用。 @@<br /> 第三十一N<span>条</span> 纵使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另有规定,除非在有关日期起三个月期满之前或劳工处处长所同意之延长期间内,有下开之情形,否则雇员无权获得遣散费-- <br /> (a)遣散费已经商妥并已发放; <br /> (b)雇员已用书面通知雇主声请遣散费;或 <br /> (c)有关雇员领取遣散费之权利或遣散费款额之声请,已根据劳资审裁处<span>条</span>例第四<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呈递劳资审裁处经历司,以备裁决。 @@<br /> 第三十一O<span>条</span> (1)倘雇员根据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有权获得遣散费,则雇主须于接获第三十一N<span>条</span>(b)段所指之通知书后两个月内,将遣散费发给雇员;但如雇主或雇员在上述期限届满前,根据第三十一N<span>条</span>(c)段之规定,将有关遣散费之声请,呈递劳资审裁处经历司,以备裁决者,则不受该期间限制。 <br /> (2)遣散费须以法定货币支付。倘雇员同意,亦可用下述方式支付-- <br /> (a)以支票、票或邮政汇票支付; <br /> (b)存入雇员名下之银行户口,该户口须在根据银行业<span>条</span>例领有牌照之银行开立者;或 <br /> (c)付与雇员正式指定之代理人。 <br /> (3)雇主倘无合理理由而不遵照本<span>条</span>第(1)或第(2)款之规定办理,即属违法,一经定罪,可判罚款五千元。 <br /> 第三十一P<span>条</span> (1)雇主支付遣散费时,须给予雇员核算书一份,说明遣散费如何计算;但如遣散费系根据劳资审裁处所裁定款额发放者,则不在此限。 <br /> (2)如雇主有下开行为,即属违法,一经定罪,可判罚款一千元-- <br /> (a)无合理理由而不遵照第(1)款之规定办理;或 <br /> (b)在第(1)款所指之核算书内,列入任何其明知重要情节失实之资料,或轻率列入任何重要情节失实之资料。 <br /> (3)在不妨碍根据第(2)款(a)段起诉之原则下,倘雇主不遵照第(1)款之规定办理,雇员可向雇主发出书面通知,要求雇主在该通知书所指定之期间内(自发出通知书之日起计不得少于一星期)向其发给符合规定之核算书。 <br /> (4)雇主倘无合理理由而不遵照第(3)款所指之通知书办理,即属违法,一经定罪,可判罚款如下-- <br /> (a)第一次定罪可判罚款二千元;或 <br /> (b)第二次或其后再次定罪,可判罚款三千元。 <br /> 第三十一Q<span>条</span> 就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而言,如雇员遭雇主解雇,除能提出反证外,即推定该雇员乃因裁员而遭解雇。 <br /> 第五乙<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 长期服务金 <br /> 第三十一R<span>条</span> (1)凡按连续性契约受雇之雇员遭解雇-- <br /> (a)如其雇主不须因此而付给遣散费;及 <br /> (b)该雇员根据上述契约受雇,其服务年资不少于规定者,此年资指在第五附表所载对照表第二栏与第一栏内该人在有关日期之年龄对列截至有关日期为止之年资, <br /> 雇主在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规定范围内,须负责付给长期服务金予雇员,数额按照第三十一V<span>条</span>计算。 <br /> (2)为使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适用于受雇于私人住宅工作或工作与私人住宅有关之家庭佣工起见,在引用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第三十一Z<span>条</span>除外)时,应将住宅视作业务,而住宅之维持,则视作雇主经营该业务。 @@<br /> 第三十一S<span>条</span> (1)除第三十一X<span>条</span>另有规定外,如雇主有权因雇员行为不当而予以解雇,并根据第九<span>条</span>之规定不给予通知或不给予工资代替通知而终止雇佣契约,则雇员不得因解雇而享受长期服务金。 <br /> (2)下列雇员,不得因解雇而享受长期服务金-- <br /> (a)在雇主根据第六<span>条</span>之规定给予之通知期届满前,事先未得雇主同意而离职;或 <br /> (b)未根据第七<span>条</span>之规定,给予雇主工资代替通知而离职。 @@<br /> 第三十一T<span>条</span> (1)为执行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起见,只有在下列情况下,雇员方可视作遭雇主解雇,但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另有规定者除外-- <br /> (a)雇主非根据第九<span>条</span>之规定,不论给予或不给予通知或是否以工资代替通知,终止该雇员之雇佣契约; <br /> (b)如上述属定期契约,雇主在约满后不再按照同一契约与其续订;或 <br /> (c)雇员因雇主行为不当而有权终止契约,并根据第十<span>条</span>之规定不给予通知或不以工资代替通知而终止契约。 <br /> (2)为执行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在下列情况下,雇员不得视作遭雇主解雇-- <br /> (a)雇主与其续订雇佣契约,或按照新雇佣契约再行聘用该雇员;及 <br /> (b)由旧契约所订之雇佣期间终止日起,续订或新订之契约即行生效。 <br /> (3)为使第(2)款之规定适用于雇佣期间刚在休息日或假日终止之契约,如续订或新订之雇佣契约于该休息日或假日翌日或之前生效,则视作于旧契约所订雇佣期间终止日起生效。 @@<br /> 第三十一U<span>条</span>#12第三十一R<span>条</span>不适用于下列各类人士-- <br /> (a)雇主乃雇员之丈夫或妻子; <br /> (b)任何外工; <br /> (c)任何人士,其工作根据长俸<span>条</span>例系有资格获得长俸、退休金或年积金者; <br /> (d)任何人士,其本人乃受雇于香港政府以外之政府,并为该政府所统治国家之国民或公民者;或 <br /> (e)在不妨碍(a)段之原则下,任何受雇于私人住宅工作,或工作与私人住宅有关之家庭佣工,而雇主乃其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继父、继母、儿子、女儿、孙儿、孙女、妻子、或丈夫与前夫或前妻所生之儿子及女儿、兄弟、姊妹、异父或异母兄弟及姊妹。 @@<br /> 第三十一V<span>条</span> (1)除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另有规定外,在有关日期年龄不少于四十岁之雇员有权享受之长期服务金额,在任何情况下,计算办法应为:雇员根据连续性契约为雇主工作每满一年(未满一年则按比例计算),可得下列款额,但于任何情况下,长期服务金最高不得超过有关日期前十二个月所赚取工资之总和-- <br /> (a)如属月薪雇员,可得其最后一个月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工资之三分之二;及 <br /> (b)如属其他情形,可得其在最后三十个正常工作天中自行选择之任何十八天工资之总额: <br /> 但雇员可选择以有关日期前十二个月所赚取工资之平均额计算。 <br /> (2)除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另有规定,及除上述第(1)款所指之雇员外,雇员应享受之长期服务金额如下-- <br /> (a)如其在有关日期之年龄为三十六岁或以上,但未足四十岁,应享受第(1)款适用之长期服务金额百分之七十五;及 <br /> (b)如雇员在有关日期之年龄为三十六岁以下,应享受第(1)款适用之长期服务金额之百分之五十。 <br /> 第三十一W<span>条</span> 为执行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连续契约所指之雇佣期间-- <br /> (a)如有关日期在一九八六年内,不包括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前超过六年之期间; <br /> (b)如有关日期在一九八七年内不包括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前超过七年之期间; <br /> (c)如有关日期在一九八八年内,不包括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前超过八年之期间; <br /> (d)如有关日期在一九八九年或以后任何一年,不包括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前超过九年之期间。 @@<br /> 第三十一X<span>条</span> 如雇员已接到雇主通知终止雇佣契约,但在该通知期限届满前参加罢工,以致雇主有权因此而视其雇佣契约毋须通知或以工资代替通知而终止,如雇主因此项理由而按第九<span>条</span>规定终止雇佣契约,则第三十一S<span>条</span>之规定不适用于该契约之终止。 @@<br /> 第三十一Y<span>条</span> (1)除第(2)款另有规定外,如雇员-- <br /> (a)由于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有权领取长期服务金;及 <br /> (b)由于-- <br /> (i)其雇佣契约之<span>条</span>款规定,有权按服务年资领取年积金;或 <br /> (ii)有公积金计划或安排存在,因此有权根据规定领取一笔款项,则该员在计算长期服务金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服务年期或其中任何年期内所领得之年积金或公积金总额,应从其长期服务金中扣除。 <br /> (2)就第(1)款而言,从公积金领得之款额,应不包括归还雇员本身供款之<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如有供款者),以及该款所应得之利息。@@ <br /> 第三十一Z<span>条</span> (1)本<span>条</span>适用于下开情况-- <br /> (a)某人受雇从事之业务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易主(无论是由于出售或其他安排或法律行动);及 <br /> (b)由于上述业务易手,雇用该雇员之人士(本<span>条</span>称之为“前东主”)刚于业务易手前按照第六或第七<span>条</span>终止雇员之契约。 <br /> (2)如于业务易手后,接办该业务或该<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业务之东主(本<span>条</span>称之为“新东主”)得雇员同意,随即将该员之雇佣契约续订(以新东主代前东主),或以新雇佣契约重新聘用该员,则第三十一T<span>条</span>第(2)款即对其适用,一如该项续约或重新聘用乃前东主与该员续约或重新聘用该员(毋须以新东主代前东主)。 <br /> (3)本<span>条</span>对下述情况适用(除作必需之更改外),一如其对前东主与新东主属两名完全不同人士之情形无异-- <br /> (a)刚于业务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业务易主前拥有该业务主权之人士,乃刚于易主后拥有业务主权人士之其中一人(无论为合伙人、受托人或其他身份);或 <br /> (b)刚于业务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业务易主前拥有该业务主权之各人士中(无论为合伙人、受托人或其他身份),包括有刚于易主后拥有业务主权之人士或其中一名或以上之人士。 <br /> (4)本<span>条</span>之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规定将双方同意而改变雇佣契约之行为视为构成契约之终止。 @@<br /> 第三十一ZA<span>条</span> (1)如雇主为一间公司,凡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提及雇主重新聘用雇员之处,应解释为指该公司或任何联属公司重新聘用该雇员。 <br /> (2)如前东主及新东主(按照第三十一Z<span>条</span>之定义)为联属公司,本<span>条</span>第(1)款将不影响第三十一Z<span>条</span>之施行;凡该<span>条</span>适用,则第(1)款不适用。 <br /> (3)如某一公司之雇员为另一公司转聘,而于被转聘时后述公司为前述公司之联属公司,则该员当时之受雇年资应算入联属公司之受雇年资内,而受雇期之连续性,不得因雇主之更换而中断。 <br /> (4)就本<span>条</span>而言,两间公司,如一间为另一间之附属公司,或两间均为第三间公司之附属公司,则该两间均视为联属公司,而“联属公司”一词之单双数,均作如此解释。 <br /> (5)在本<span>条</span>中,“公司”及“附属公司”二词之意义,与公司<span>条</span>例第二<span>条</span>分别规定之意义相同。 <br /> @@</p> <p>第三十一ZB<span>条</span> 倘根据任何<span>条</span>例或法规-- <br /> (a)雇主之任何行动;或 <br /> (b)雇主发生任何事情(在个人而言,包括其死亡),致令其聘用雇员所根据之契约终止,而上述行动或事情,如无本款规定则不构成雇主终止契约者,得在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而言视为雇主终止契约。 @@<br /> 第三十一ZC<span>条</span>#12第六附表第一<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对雇主之死亡适用,而第二<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之规定则对雇员之死亡适用。 @@<br /> 第三十一ZD<span>条</span> (1)长期服务金须以法定货币支付;倘雇员同意,亦可用下述方式支付-- <br /> (a)支票、汇票或邮政汇票支付; <br /> (b)存入雇员名下之银行户口,该户口须在根据银行业<span>条</span>例领有牌照之银行开立;或 <br /> (c)付与雇员正式指定之代理人。 <br /> (2)雇主倘无合理理由而不遵照本<span>条</span>第(1)款之规定办理,即属违法,可判罚款五千元。 @@<br /> 第三十一ZE<span>条</span> (1)雇主支付长期服务金时,须给予雇员核算书一份,说明长期服务金如何计算;但如系根据劳资审裁处所裁定款额发放者,则不在此限。 <br /> (2)如雇主有下开行为,即属违法,可判罚款一千元-- <br /> (a)无合理理由而不遵照第(1)款之规定办理;或 <br /> (b)在第(1)款所指之核算书内,列入任何其明知重要情节失实之资料,或轻率列入任何重要情节失实之资料。 <br /> (3)在不妨碍根据第(2)款(a)段起诉之原则下,倘雇主不遵照第(1)款之规定办理,雇员可向雇主发出书面通知,要求雇主在该通知书所指定之期间内(由发出通知书之日起计不得少于一星期)发给符合规定之核算书。 <br /> (4)雇主倘无合理理由而不遵照第(3)款所指之通知书办理,即属违法,可判罚款如下-- <br /> (a)第一次定罪可判罚款二千元;或 <br /> (b)第二次或其后再次定罪,可判罚款三千元。 @@<br /> 第六<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 工资之扣除 <br /> 第三十二<span>条</span> (1)除根据本<span>条</span>例之规定外,雇主不得从雇员之工资或该员其他应得之款项扣除任何数额。 <br /> (2)雇主可在下开情况下扣除雇员工资: <br /> (a)雇员缺勤: <br /> 但须受限制如下-- <br /> (i)倘雇员根据契约从事之工作,乃按时计酬者,则因缺勤而扣除之工资,不得超过相当于该雇员缺勤时间所赚取工资之数额; <br /> (ii)雇主不得扣除雇员工资作为抵销已支付或须支付雇员假日工资或疾病津贴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 <br /> (b)倘雇员损坏或遗失属于雇主或其所占有或控制或言明交由该雇员保管之货品、设备或物品或雇员遗失其应负责之金钱,而上述损坏或遗失,乃由于该雇员疏忽或错误而直接导致者,则雇主可扣除该雇员工资: <br /> 但须受限制如下-- <br /> (i)雇主每次扣除雇员工资之总额,不得超过该雇员所损坏或遗失之价值,或超过三百元,二者以较小者为准;及 <br /> (ii)雇员在任何一个工资期间内所遭如是扣除之工资总数,不得超过其在该工资期间内所得工资之四分一; <br /> (c)雇主倘应雇员之请求提供膳食,则可从雇员之工资扣回,但数额不得超过该等膳食之成本,包括制造费及服务费; <br /> (d)倘雇主为雇员或其家属提供住所,则可在该雇员之工资扣除该雇员或其家属居于该住所期间所需费用; <br /> (e)倘雇主曾预付或超额支付工资与雇员,则可从该雇员之工资扣回: <br /> 但须受限制如下-- <br /> (i)雇主除非获得劳工处处长之书面批准,否则不得以折扣、计息或其他类似方法扣回该等预支或超额支付之工资;及 <br /> (ii)雇员在任何一个工资期间内所遭如是扣除之工资总额,不得超过其在该工资期间内所得工资之四分一; <br /> (f)倘得雇员书面同意,雇主可从该雇员之工资内扣除借给该雇员之代款; <br /> (g)倘雇主应雇员之书面要求,代其缴交为该雇员或其家属而设之合法医疗福利计划、退休金、公积金或储蓄计划之供款,则所垫付款项可从该雇员之工资扣回; <br /> (h)雇主根据任何法例之规定或获法例授权,可扣除雇员之工资; <br /> (i)其他情形之工资扣除,但须由雇员书面要求,并得劳工处处长批准;如属特别情形,则以书面批准,如为一般情形,则在宪报公布批准。 <br /> (3)凡根据本<span>条</span>规定而作之各项工资扣除总额(因缺勤而扣除者除外),不得超过雇主在该工资期间内所支付与雇员之工资之半数,但得劳工处处长书面批准者,则不在此限。 <br /> (4)本<span>条</span>所载之规定,不得视为阻止雇主在支付工资日期前之任何时间内,发给雇员一笔相当于其所完成工作之工资与其他酬金,及在工资期间届满时从发给该员之工资总额中扣除上述已支付之金额。 @@<br /> 第七<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 疾病津贴 <br /> 第三十三<span>条</span> (1)凡雇员刚在病假之前已根据连续性契约受雇主聘用一个月或以上,得根据本<span>条</span>及第三十五<span>条</span>之规定获雇主发给疾病津贴。 <br /> (2)除第(2A)款另有规定外,有薪病假日数,按以下方法计算-- <br /> (a)凡根据连续性契约受雇者,在最初受雇之十二个月内,每满一个月即可享有薪病假两日;及 <br /> (b)其后每满一个月即可享有薪病假四日, <br /> 有薪病假最多累积至一百二十日。 <br /> (2A)凡雇员刚在一九八三年雇佣(修订)<span>条</span>例实施前已根据连续性契约受雇主聘用一个月或以上,由上述<span>条</span>例实施之日期起,并在不影响该雇员当时已累积之有薪病假日数之原则下,有薪病假日数得按经上述<span>条</span>例修订后之本<span>条</span>第(2)款所述方法计算;而在上述<span>条</span>例实施时,该等雇员如有不足一个月之雇佣期,亦得根据该第(2)款之规定,并按该款所述之方法,计算有薪病假。 <br /> (3)除第(3C)款另有规定外,如雇员放病假连续少于四日者,不得因该次病假而获得疾病津贴。 <br /> (3A)任何怀中或分娩后之女性雇员,如须接受产前检查或产后诊疗者,则其因接受该等检查或诊疗而未能上班之日子,均作为病假论。 <br /> (3B)任何女性雇员如不幸流产,则因该次流产而未能上班之日子,均作为病假论。 <br /> (3C)纵使第(3)款已有规定,凡根据本<span>条</span>规定有资格获得疾病津贴之女性雇员,在第(3A)或第(3B)款所指之每一日病假,可享有疾病津贴;而第(4)、第(4A)、第(5)、第(5A)及第(7)款之规定,亦适用于该等病假及有关之疾病津贴。 <br /> (4)除第(5)及第(5A)款另有规定外,任何雇员,如放病假连续四天或以上者,其病假总日数可得疾病津贴,惟该等日数不得超过在刚开始放病假前,该雇员根据第(2)及第(2A)款累积之有薪病假日数。 <br /> (4A)凡已根据第(4)款领取疾病津贴之病假日数,应按照第三十七<span>条</span>第(1B)款之规定,从雇员所累积之有薪病假总数中扣除。 <br /> (4B)在雇员放病假期间,而该病假根据本<span>条</span>规定系可获疾病津贴者,则任何雇主不得根据第六或第七<span>条</span>之规定终止该员之雇佣契约,除非雇主向雇员支付-- <br /> (a)一笔款项,一如雇主乃根据第七<span>条</span>之规定终止雇佣契约所须付给者;及 <br /> (b)另加一笔相等于雇员七日工资之款项。 <br /> (4C)雇主如在雇员放病假期间终止其雇佣契约,则纵使雇佣契约已告终结,雇主仍须按雇员根据第(4)款应得疾病津贴之病假总数,支付疾病津贴与该雇员,而第(5)、第(5A)及第(7)款之规定仍将适用于上述该等病假及疾病津贴,与雇佣契约未被终止者无异。 <br /> (5)任何雇主,倘其雇员因病休假,则在下开情形中,无须负责付给疾病津贴-- <br /> (a)除第(5A)款另有规定外,除非该雇员获医生签发适当之医生证明书,指明根据其意见,该雇员在病假当天因伤病不宜工作; <br /> (b)如雇主办有认为医疗计划,惟该雇员在其伤病期内之任何时间,既非医院之病人,又未能提出合理解释为何拒绝前往雇主在医疗计划下所聘任之医生接受诊治; <br /> (c)如雇主办有认可之医疗计划,该雇员前往雇主在医疗计划下所聘任之医生接受诊治后,或身为医院之病人,在其伤病期内之任何时间,未能提出合理解释为何不听从雇主聘任之医生或替其诊治之医院医生之指示; <br /> (d)如该雇员故意作出严重错误行为,致令本身不适宜工作; <br /> (e)如该雇员因受伤或职业病以致不适宜工作,而该等意外或疾病根据雇员赔偿<span>条</span>例之规定系可获赔偿者; <br /> (f)如病假日为有薪假日。 <br /> (5A)如雇员所放之有薪病假,乃属雇主根据第三十七<span>条</span>第(1A)款为其保存之记录内之第二类者,则如雇主提出要求,雇员须向雇主呈交一份由在门诊<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其留院时替其诊治之医生所签发,有关所放每一天病假之证明书。 <br /> (6)就本<span>条</span>而言-- <br /> (a)“医院”指政府医院或政府专科诊疗所,或由登记人根据医院、护理院及留产院注册<span>条</span>例登记之医院; <br /> (b)第(5)款(a)段内“适当之医生证明书”乃指-- <br /> (i)在签发该证明书当日,如雇主办有认可医疗计划者,由雇主在此计划下所聘任之医生所签发之证明书; <br /> (ii)在签发该证明书当日,如雇员乃医院病人,由医院内替其诊治之医生所签发之证明书; <br /> (iii)在其他情况下,由任何医生签发之证明书。 <br /> (7)每份医生证明书,除列明签发之医生认为有关雇员不宜工作之日数外,更须叙明该医生认为导致该雇员不宜工作之伤病性质;如该证明书乃雇员为遵守第(5A)款之规定而呈交雇主者,则如雇主提出要求,该证明书须载录或夹附一份简单纪录,略述医生所作诊断及治疗。 <br /> 第三十四<span>条</span> (1)为执行本<span>条</span>例之规定起见,医务卫生署署长如认为雇主所办理之医疗计划,可使该雇主属下所有符合资格领取疾病津贴之员工,免费获得医生提供该署长认为合理之门诊治疗者,则该署长得承认该雇主所办理之计划为认可医疗计划。 <br /> (2)如该署长拟撤销承认任何医疗计划,可于最少一个月前通知办理该计划之雇主而撤销之。 <br /> (3)该署长如承认或撤销承认任何医疗计划,均须在宪报公告周知。 <br /> 第三十五<span>条</span> (1)除第(3)款另有规定外,每日疾病津贴额为相等于该雇员当日如非因病休假而照常工作所赚取工资之三分之二。 <br /> (2)纵使第(1)款已有规定,及除第(3)款另有规定外,如雇员之工作乃属按件计酬,或日薪乃每日不同,其疾病津贴应相等于该雇员每日平均工资之三分之二;就本款而言,平均每日工资,应为雇员在紧接病假首天之前或截至该日为止之完整工资期间内(不少于二十八日及不多于三十一日)雇员每日工作平均所赚取之工资。 <br /> (3)如雇员之雇佣契约终止,根据第三十三<span>条</span>第(4C)款须支付之疾病津贴,应依照雇佣契约终止时第(1)或第(2)款所述方法计算,视乎何者适用于该雇员而定。 <br /> 第三十六<span>条</span> (1)除非该雇员通常按日领取工资,否则,雇主最迟须在雇员下次领取工资之日按照第二十六<span>条</span>所指定之方式及地点,将疾病津贴付给该雇员或其正式委派之代理人。 <br /> (2)如该雇员通常按日领取工资,则雇主须按照第二十六<span>条</span>所指定之方法及地点,每七天最少付给一次疾病津贴予该雇员或其正式委派之代理人。 <br /> (3)如雇员之雇佣契约终止,根据第三十三<span>条</span>第(4C)款须支付之疾病津贴,应依照第(1)或第(2)款所述方法支付,视乎何者适用于该雇员而定,一如该雇佣契约尚未终止然。 <br /> 第三十七<span>条</span> (1)雇主须保存下开记录-- <br /> (a)记载每名雇员开始雇用及终止雇用之日期; <br /> (b)记载每名雇员根据第三十三<span>条</span>所累积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有薪病假日数,记录之形式须如第(1A)款所指定; <br /> (c)记载每名雇员所放之有薪病假日数,该等病假根据第三十三<span>条</span>之规定乃可获发给疾病津贴者,该等日数须根据第(1B)款之规定,予以扣除;及 <br /> (d)记载每名雇员所获发给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疾病津贴,以及已获发疾病津贴之病假日数。 <br /> (1A)为执行第(1)款(b)段之规定而设置之纪录,须具下列项目及细则-- <br /> 第一类:本类应记载雇员根据下述<span>条</span>款累积之有薪病假日数-- <br /> (a)根据第三十三<span>条</span>第(2A)款所累积者;及 <br /> (b)根据第三十三<span>条</span>第(2)款按月累积者。 <br /> 惟在注入记录时,本类有薪病假合计不得超过三十六日;及 <br /> 第二类:本类应记载超过三十六日而未能注入第一类之有薪病假日数,惟在注入纪录时,本类有薪病假合计不得超过八十四日。凡本<span>条</span>提及第一类及第二类之处,均分别视为本款所指之第一类及第二类论。 <br /> (1B)雇员如连续放有薪病假,该等病假日数得从该雇员在病假刚开始前所累积之第一类有薪病假总数中扣除;如所放之有薪病假日数超过第一类有薪病假之总数,则超过之日数得从该雇员在病假刚开始前所累积之第二类有薪病假总数中扣除。 <br /> (2)雇主如根据第(1)款之规定设置病假记录-- <br /> (a)则雇员在病假期满复工后七天内须尽早在纪录内签署,以示所载病假日期无误; <br /> (b)雇员有权在办公时间内之任何合理时间,查阅病假记录中与其本人有关之<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如雇员不再受雇于雇主,则可在其终止受雇之日起两个月内于办公时间内之任何合理时间,查阅病假纪录中与其本人有关之<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 <br /> (3)雇主如未有根据第(1)款之规定设置其雇员之病假纪录,又或病假记录遗失或毁坏,则纵使雇员已根据第三十三<span>条</span>之规定获雇主发给疾病津贴,仍可根据第三十三<span>条</span>之规定,每受雇足一个月,可享有薪病假。 <br /> 第三十八<span>条</span> 为执行第三十七<span>条</span>之规定起见,劳工处处长得以挂号邮递寄发通知书,或在宪报刊登公告,着令个别雇主或某类雇主向其呈交通知书或公告所示日期前两年内任何期间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病假纪录。 @@<br /> 第八<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 有薪假日 <br /> 第三十九<span>条</span> (1)除第(2)及第(3)款另有规定外,雇员应在下列日期获雇主给予假期一天-- <br /> (a)农历年初一;或如农历年初一、初二或初三适为星期日,则为年初一之前一日; <br /> (b)农历年初二; <br /> (c)农历年初三; <br /> (d)清明节; <br /> (e)端午节; <br /> (f)中秋节翌日;或如该日适为星期日,则为中秋节日; <br /> (g)重阳节; <br /> (h)冬节或圣诞节(由雇主选择);及 <br /> (i)一月一日。 <br /> (2)雇主亦可另选一日(非法定假日或代替假日),代替法定假日给予雇员。该另选之假日,在法定假日前后六十日内均可;惟雇主须口头或书面通知其雇员,或在工作地点当眼处张贴有关该假日之布告-- <br /> (a)如该假日乃在法定假日之前六十日内者,则雇主须于该假日之最少四十八小时前通知;或 <br /> (b)如该假日乃在法定假日之后六十日内者,则雇主须于法定假日之最少四十八小时前通知。 <br /> (3)除第(4)款另有规定外,如双方同意,雇主及雇员可另定某日为假日,以代替法定假日或另定假日,或第(4)款所指应给予女性雇员或青年雇员之假日,惟该代替假日须为该法定假日、另定假日或第(4)款所指假日前后三十日内之任何一天。 <br /> (4)倘有下列情形-- <br /> (a)法定假日或另定假日或代替假日适为休息日,或对女性或青年雇员而言,如上述假期适为妇女及青年(工业)规例所规定不准在工厂任用女工及青年工作之日期,则该假日即须顺延一天,惟该日必须不属法定假日、另定假日、代替假日或休息日方可; <br /> (b)法定假日适为英女皇寿辰随后之星期一或为八月份最后一个星期一,则该假日即须顺延一天。 <br /> (5)除第(1)款所指之假日外,雇员每年得享有雇主所选定之另两日假日,惟该等假日必须不属第(1)款所指之假日,亦不属另定假日或代替假日方可。 <br /> (6)雇主最迟须于给予假日之年度前一年之年底,将根据第(5)款而指定为假日之日期选定,并须在工作地点当眼处张贴有关该等假日之布告,通知每一雇员。 <br /> (7)根据第(6)款而张贴之布告,须由雇主继续张贴直至下一年年底时为止。 <br /> (8)如雇主未有选定第(5)款所指之假日,或未有根据第(6)款所规定之方式发出有关假日之布告,则须在其雇员提出要求时,将该假日作为额外有薪年假给予雇员。 <br /> (9)如雇员未有根据第(8)款提出要求,而雇主亦未有选定下述假日-- <br /> (a)第(5)款所指假日之其中一日或根据第(6)款所规定之方式发出该假日之布告,则雇主须选择英女皇寿辰随后之星期一或八月份最后一个星期一给假予雇员;或 <br /> (b)第(5)款所指之两日假日或根据第(6)款所规定之方式发出该等假日之布告,则雇主须在英女皇寿辰随后之星期一及八月份最后一个星期一给假予雇员。 <br /> 第四十<span>条</span> 除第十二<span>条</span>第(11)款另有规定外,倘雇员在法定假日之前,按连续性契约为雇主服务满三个月,则雇主最迟须于该假日后之第一个发薪日,按照第四十一<span>条</span>所指定之工资率发给假日工资,不论雇员是在法定假日、另定假日、代替假日或第三十九<span>条</span>第(4)款所指之假日休假者。 <br /> 第四十A<span>条</span> (1)除第(2)款另有规定外,凡必须给予雇员之假日,不得以支付第四十<span>条</span>所规定之假日工资,或其他款额作为替代。 <br /> (2)纵使第(1)款已有规定,如雇员之雇佣契约终止,其在雇佣契约终止前根据第三十九<span>条</span>第(2)或第(3)款所获给之另定假日或代替假日,于契约终止后方到期者,则该等假日之假日工资应尽早给予雇员,但无论如何不得迟于契约届满后七天;该项假日工资须根据第四十一<span>条</span>第(1)或第(2)款计算,视乎何者适用于该雇员而定,一如雇佣契约尚未终止然。 <br /> 第四十一<span>条</span> (1)假日工资款额应相等于该雇员如在该假日工作应可赚取之工资。 <br /> (2)纵使第(1)款已有规定,倘雇员之工作为按件计薪或每日工资并不固定者,则假日工资应以雇员平均每日所赚取之工资计算;就本款而言,平均每日工资应为该雇员于紧接假日之前或截至假日或假日首天为止之完整工资期间内(不少于二十八日及不多于三十一日)每日工作平均所赚取之工资。 <br /> 第八甲<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 有薪年假 <br /> 第四十一A<span>条</span> (1)除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另有规定外,如雇员根据连续性契约为雇主服务满十二个月,均应于服务期完成后十二个月内,获给予有薪年假七日。年假日期应由雇主与雇员或其代表商议后指定。 <br /> (2)雇主须最少于假期前十四日,以书面通知雇员所指定之年假日期,但如双方同意,得以较短时间通知。 <br /> (3)雇主须于第(1)款所规定之十二个月内给予其雇员连续七天之年假,而雇员亦须在期内享用,但如雇员提出要求,则可给予连续四天年假,其余则根据第(1)款之规定,连续或分开给予雇员。 <br /> (4)倘根据本<span>条</span>之规定而给予之年假期内适有休息日或假日,则该日应视作年假,雇主须根据第十八<span>条</span>第(5)款或第三十九<span>条</span>第(2)、第(3)或第(4)款之规定,另订休息日或假日。 <br /> (5)倘雇员在年假内有任何期间因伤病而导致完全丧失工作能力,则该段期间不得视作年假,但如系在年假开始后始发生者,则不在此限。 <br /> (6)为免产生疑点,兹声明年假系雇员除根据本<span>条</span>例所享有之休息日、假日及分娩假期以外应获雇主另外给予者。 <br /> 第四十一B<span>条</span> 倘雇员获给予年假,雇主最迟须于该段年假后之第一个发薪日发放年假工资。 <br /> 第四十一C<span>条</span> (1)除第(2)款另有规定外,年假工资款额,应相等于该雇员如在该段年假期内每日工作应可赚取之工资。 <br /> (2)倘雇员之工作为按件计薪或其每日工资并不固定者,则年假工资应参照雇员平均每日所赚取之工资计算;就本款而言,平均每日工资应为该雇员于紧接年假首日之前或截至该日为止或于雇佣契约终止日之完整工资期间内(不少于二十八日及不多于三十一日)每日工作平均所赚取之工资。 <br /> 第四十一D<span>条</span> (1)倘雇员按连续性契约受雇十二个月后约满或遭终止雇佣契约而仍未获给予七日年假者,则雇主须尽速或于雇佣契约终止后七天内发给该雇员一笔款项,其数额相等于该雇员未获给予之七日年假所应赚取之年假工资,犹如该年假在终止雇佣随后之日给予者。 <br /> (2)倘雇员按照连续性契约受雇超过三个月但不足十二个月,因此未有资格享有或未获给予七日年假,而该契约不论基于何种理由(非本<span>条</span>例第九<span>条</span>所规定者)终止,包括辞职,则雇主除须尽速或于雇佣契约终止后七天内支付第(1)款所指之款项与雇员外,并须发给一笔代替年假之款项,其数额相等于按上述雇佣期内之完整周数与五十二之比例,以该雇员在契约终止之随后七日可得工资作为基数计算。 <br /> 第四十一E<span>条</span> 除根据第四十一D<span>条</span>之规定外,一律不得以工资或其他款项代替年假。 <br /> 第四十一F<span>条</span> (1)雇主如欲暂停营业或暂停<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业务,以便放年假给与其属下雇员,则须将其决定于一个月前以书面通知所有因而须放年假或在歇业期间内须停止工作之雇员。 <br /> (2)倘雇主于歇业期开始前一个月在工作地点当眼处张贴歇业通告,开列所有因歇业而须放年假或在歇业期内须停止工作之雇员姓名,或不书写姓名而用其他足以清楚说明雇员身份详情之方法,则视作已遵守第(1)款之规定论。 <br /> (3)任何人士,倘在为第(1)款之目的而歇业期开始时已为雇员,而该人若非因歇业则无资格领取属于该段期间内任何一日之年假工资者,则应享有该日年假及获雇主支付属于该日之年假工资;就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而言,任何只因本款之规定而获得之有薪年假,均视作在歇业期间前十二个月按照连续性契约受雇而获给与者论。 <br /> 第四十一G<span>条</span> 雇主必须制备下开纪录-- <br /> (a)(i)每名雇员开始及终止受雇日期; <br /> (ii)每名雇员所放年假之开始及终止日期;及 <br /> (iii)雇主因给与其属下雇员年假而停止营业或停止<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业务之所有开始及终止歇业日期;及 <br /> (b)每名雇员所得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年假工资。@@ <br /> 第九<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 有关疾病津贴、有薪假日及有薪年假之附带规定 <br /> 第四十二<span>条</span> 如雇员按照其雇佣契约之规定,或其他合约之规定,或因任何其他理由,就任何假日、年假、分娩假期或病假而获发给正常工资,则该员不得在领取正常工资后,再领取假日、年假或分娩假期之工资或疾病津贴。 <br /> 第四十三<span>条</span> 为执行破产<span>条</span>例第三十八<span>条</span>及公司<span>条</span>例第二六五<span>条</span>起见,雇员所应得之任何假日工资、年假工资、年终酬金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年终酬金、分娩假期工资或疾病津贴,在该员有资格领取时,即视为上述第三十八<span>条</span>或第二六五<span>条</span>或公司<span>条</span>例第七十九<span>条</span>所规定之有关期间内所提供服务之工资。 <br /> 第九甲<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 付给工资予次承建商及指定次承建商雇员之责任释义及适用范围 <br /> 第四十三A<span>条</span> (1)在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内,除按照上下文另具意义者外,下开各词应解释如下-- <br /> "建筑工程”指下开各项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建造、地盘整理、重建、维修(包括装修及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清洁)、修理、更改或拆卸工程,以及任何与此等建筑工程有关之安装工程-- <br /> (a)任何建筑物、船坞、码头、桥梁、高架道或其他结构;或 <br /> (b)任何海港或港口工程、填海、道路、隧道、阴沟、排水道、水井或水务工程; <br /> "主要指定次承建商”指直接与总承建商订立契约(无论其<span>条</span>件为明确或暗示者),以进行该总承建商所立约承判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工程之指定次承建商; <br /> "指定次承建商”指-- <br /> (a)任何由物业业主或住用人,或该业主或住用人之代理人或核准建筑师、测量师或土木、城市或结构工程师指定之下列人士-- <br /> (i)与总承建商订立契约(无论其<span>条</span>件为明确或暗示者),以进行该总承建商所立约承判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工程者;或 <br /> (ii)订立契约(无论其<span>条</span>件为明确或暗示者),以进行第(i)节所指人士所立约承判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工程者;及 <br /> (b)任何其后订立契约(无论其<span>条</span>件为明确或暗示者),以进行本定义(a)段所指意义范围内之指定次承建商所同意进行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工程之人士; <br /> "总承建商”指直接与物业业主或住用人,或与该业主或住用人之代理人,或核准建筑师、测量师,或土木、城市或结构工程师订立契约,为该业主或住用人进行任何工程之人士; <br /> "次承建商”指下列任何人士,但不包括指定次承建商在内-- <br /> (a)与总承建商订立契约(无论其<span>条</span>件为明确或暗示者),以进行该总承建商所立约承判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工程之人士;及 <br /> (b)订立契约(无论其<span>条</span>件为明确或暗示者),以进行(a)段所指意义范围内之次承建商所立约承判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工程之其他人士; <br /> "工程”指-- <br /> (a)建筑工程;及 <br /> (b)为进行建筑工程或与该工程有关事宜而提供体力劳动工人。 <br /> (2)就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而言-- <br /> (a)凡次承建商如将其所立约承判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工程转判与另一次承建商,则称为原先次承建商,不论该工程是否由该另一次承建商进行,或由其再转判他人; <br /> (b)凡指定次承建商如将其所立约承判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工程转判与另一指定次承建商,则称为原先指定次承建商,不论该工程是否由该另一指定次承建商进行,或由其再转判他人。 <br /> 第四十三B<span>条</span> 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不适用于一九七七年雇佣(修订)(第四号)<span>条</span>例开始实施之前,与总承建商、指定次承建商或次承建商订立契约进行之工程所赚取之工资。 <br /> 次承建商雇员之工资 <br /> 第四十三C<span>条</span> (1)除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另有规定外,次承建商雇用以进行其立约承判工程之雇员所赚取之工资,如到期而未于第二十三或第二十四或第二十五<span>条</span>所规定之期间内支付,则由下列人士负责支付与该雇员-- <br /> (a)若该次承建商与总承建商订约,则应由总承建商支付; <br /> (b)若原先次承建商与次承建商订约,则由总承建商及各原先次承建商共同及个别负责支付。 <br /> (2)本<span>条</span>第(1)款所规定总承建商之责任,以及总承建商与各原先次承建商之共同及个别责任,仅限于-- <br /> (a)雇员之工资,而该雇员之雇用系完全与总承建商立约承判之工程有关,且受雇地点乃完全在建筑工程之地盘内;及 <br /> (b)该雇员应得之两个月工资而毋须扣除本<span>条</span>例规定之任何款项,此两个月必须为该员应得工资期间之首两个月。 <br /> (3)除第(4)款另有规定外,第(1)款规定支付之工资,须由总承建商或原先次承建商于收到根据第四十三D<span>条</span>发出之通知书或该通知书视为送达之次日起三十日内支付。 <br /> (4)如雇员向劳资审裁处声请索取本<span>条</span>第(1)款所指之应付工资,并获判得直,由该处作出裁决或命令,则该等工资须于该处指定之期间内支付;若未有指示,则须于作出裁决或命令后三十日内支付。 <br /> 第四十三D<span>条</span> (1)次承建商之雇员,如其于第二十三或第二十四或第二十五<span>条</span>所规定之期间内未获雇主支付工资,须于工资到期之次日起六十日内(或处长所批准不超过九十日之其他额外期间内),向总承建商送达通知书,叙明下开各项-- <br /> (a)雇员姓名及地址; <br /> (b)雇主姓名及地址; <br /> (c)雇员受雇地址; <br /> (d)与应得工资有关之工作详情;及 <br /> (e)应得工资总额及所涉及之期间。 <br /> (2)总承建商如接获次承建商之雇员根据第(1)款所发通知书,须于收到后之十四日内,将该通知书之副本,分别送达所知该次承建商之每一原先次承建商。 <br /> (3)若次承建商之雇员未有依照第(1)款之规定,将通知书送达总承建商,则总承建商及原先次承建商毋须依照第四十三C<span>条</span>负责支付工资予该雇员。 <br /> (4)总承建商如无适当理由而不遵照第(2)款之规定办理,即属违法,一经定罪,可判罚款五千元。 <br /> 第四十三E<span>条</span> (1)如次承建商为雇主,于第二十三或第二十四或第二十五<span>条</span>所规定之期间内,未有支付其所雇用以进行其立约承建工程之雇员应得之工资,须于接获雇员之书面要求七日内,将总承建商及每一原先次承建商之姓名地址提供与该雇员,并于该七日期限内,将该份书面要求之副本,分送总承建商及各原先次承建商。 <br /> (2)雇主无适当理由而不遵照第(1)款之规定办理,即属违法,一经定罪,可判罚款五千元。 <br /> 第四十三F<span>条</span> (1)总承建商或原先次承建商根据第四十三C<span>条</span>之规定支付工资予雇员后,该工资即为该雇员之雇主欠该总承建商或原先次承建商之债项。 <br /> (2)总承建商或原先次承建商,如根据第四十三C<span>条</span>支付工资予雇员,得以下述方式讨回-- <br /> (a)要求该雇员所属雇主之各原先次承建商,或总承建商及视乎情形其他各有关原先次承建商分担该等工资;或 <br /> (b)(i)自应付予或行将付予转判其立约承建工程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或<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分之次承建商之款项中,扣除以作抵偿已付出之款项,上述工程须为该雇员所受雇从事者;及 <br /> (ii)自应付予或行将付予所判出工程之款项中扣除以作抵偿已付之款项。 <br /> (3)在本<span>条</span>而言,任何下述款项,均视为总承建商或原先次承建商通过分担款项或原先次承建商自其应得款项中通过扣除以作抵偿而根据第四十三C<span>条</span>支付予雇员之工资论-- <br /> (a)总承建商或原先次承建商根据第(2)款(a)段所分担而付出之款项,或 <br /> (b)总承建商或原先次承建商根据第(2)款(b)段自其所应付款项中扣除以作抵偿之款项。 <br /> 指定次承建商雇员之工资 <br /> 第四十三G<span>条</span> (1)除本<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部</span>另有规定外,指定次承建商雇用以进行其立约承判工程之雇员,所赚取之工资如到期而未于第二十三或第二十四或第二十五<span>条</span>所规定之期限内支付,则由雇用该雇员之指定次承建商之每一原先指定次承建商共同及个别负责支付予以该雇员。 <br /> (2)本<span>条</span>第(1)款所规定原先指定次承建商共同及个别负担之责任,仅限于-- <br /> (a)雇员之工资,该雇员之雇用系完全与主要指定次承建商立约承判之工程有关,而不论受雇地点是否在建筑工程所在地盘内;及 <br /> (b)该雇员应得之两个月工资而毋须扣除本<span>条</span>例所规定之任何款项,此两个月必须为该雇员应得工资期间之首两个月。 <br /> (3)除第(4)款另有规定外,第(1)款所规定之工资,须由原先指定次承建商于接获根据第四十三H<span>条</span>发出之通知书,或该通知书视为已送达之次日起三十日内支付。 <br /> (4)如雇员向劳资审裁处声请索取本<span>条</span>第(1)款所指之应付工资,而获判得直,由该处作出裁决或命令,则有关工资须在该处指定之期间内支付;如未有指示,则须于作出裁决或命令后三十日内支付。 <br /> 第四十三H<span>条</span> (1)指定次承建商之雇员,如在第二十三或第二十四或第二十五<span>条</span>所规定之期间内,未获雇主支付工资,须在工资到期之次日起六十日内(或处长所批准不超过九十日之其他额外期间),向主要指定次承建商送达通知书,叙明第四十三D<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