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辽源市开展科技“七项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辽府办发〔2009〕4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辽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驻市各中省直单位: 市科技局制定的《辽源市开展科技“七项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〇九年八月三日 辽源市开展科技“七项工程”实施方案 (市科技局 2009年8月3日)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我市“两个转型”提供科技引领和科技支撑。市政府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科技“七项工程”,即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自主创新工程、科技示范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人才培育工程、信息服务工程、产学研一体化科技体制完善工程。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推动我市实现“两个转型”,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引领和科技支撑为目标,围绕加快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提高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七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夯实科技工作发展的基础,提高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最终达到实现“四个增长”的目标,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5%、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提高到30%、科技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0%左右。 三、主要内容 (一)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依据国家和省产业、技术政策,围绕我市新材料产业、新型能源产业、健康产业、装备设备加工制造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纺织袜业等六个接续替代产业,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市场占有率高,对提升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新兴产业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工业方面,重点支持以特种纤维材料、合金新材料、复合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动力电池、生物质发电、燃气为主的新型能源产业,以医药、生物制药为主的生物健康产业,以汽车零部件、建筑塔机为主的装备设备加工制造业等产业。 重点项目:新材料产业方面,麦达斯铝业公司特大型轨道车辆铝合金型材项目,利源铝业集团、加利轻合金公司的铝合金精深加工项目,三环自润滑公司特大型自润滑关节轴承项目,钢背复合材料公司铸造-轧制双金属铝铅轴瓦和轴承项目。 新能源产业方面,鸿图纸业有限公司锂电池隔膜项目,辽源惠宇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农林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项目,尤其要重点组织推动全省十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磷酸亚铁锂及其动力电池项目”,按照省政府任务书的要求,“2009年实现年产1 000吨磷酸亚铁锂材料试生产线;一条年产2 000万安时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试生产线,设备安装到位,调试结束”。在目前年产1亿安时的动力电池生产线已经投产,年产2 000吨磷酸亚铁锂材料生产线已经正式开工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到2010年使辽源成为此项技术的国家示范产业基地。 生物健康产业方面,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系列国家新药(牛磺酸氯化钠、聚普瑞锌)等,辽源市迪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国家一类新药博安霉素纳米制剂生物技术研究”项目, 辽源誉隆亚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复方苁蓉益智胶囊”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和脑安滴丸项目等。 汽车零部件产业方面,诚毅车桥悬挂制造有限公司汽车零配件制造项目,元隆达模具有限公司汽车钣金冲压件模具项目等。 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也将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需求,选择对产业和行业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关键创新产品作为突破口,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以及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具有较强创新性研究、具有高成长性企业的快速发展。 重点项目:辽源市博丰汽车电子制造有限公司的“稀土永磁式闭磁路高能点火线圈”项目,辽源万源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浆层纸专用改性淀粉开发利用”,辽源市牧兴机械有限公司的“年产1000台环保、节能型秸杆膨化机”等项目。 在农业方面,要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 重点项目:吉林省吉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优质高淀粉新品种吉东16号的示范与推广,辽源市畜牧总站的安全鸡肉生产技术规程的示范与推广,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优质丰产中熟水稻新品种“丰选3号”示范等项目。 (二)自主创新工程。 为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工程。 工业方面,在工业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发展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重点支持辽源市科学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水润滑复合橡胶轴承的应用”,吉林国醇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M-50甲醇汽油”等项目。 在社会发展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与清洁生产,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人口与健康等。重点支持辽源市金兴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木塑复合板材新材料项目”,辽源市泰来化工制药机械有限公司的“真空变相汽液循环无介质锅炉应用”项目等。 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医药产业的药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医药新药创新等。重点支持辽源市迪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物发酵废弃物综合利用”,百康药业的“抗癫痫新药三唑喹酮的临床前研究”等项目。 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重点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等领域科技创新。重点支持市农业科学院的吉东49号优良品种选育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吉林金翼蛋品有限公司的鸡卵黄免疫球蛋白提取及应用等项目。 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将传统中药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建立优质中药材基地,推动我市地道大宗中药材产业发展,地道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生产与监督检测技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研究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的创新药物,优势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市场前景较好的中药新药品种开发与技术储备;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支持梅花鹿药用产品精深开发。重点支持博大药业的七叶通脉胶囊,东丰药业的梅花鹿茸胶原的研究与产品开发和东丰梅花鹿种源保护繁育和基地建设、前列通淋片研究与开发,真雨药业的国家新药慢结灵胶囊等项目。 (三)科技示范工程。 以农业标准化技术、养殖技术、经济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为主要内容,选择绿色玉米、绿色水稻、绿色大豆和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设施特菜新种类无公害栽培技术、生猪、肉牛、梅花鹿、蛋鸡饲养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灵的先进适宜技术,进行大面积示范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重点支持东丰县、东辽县玉米、水稻、大豆等大田作物新技术推广及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龙山区、西安区蔬菜、经济作物、畜禽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全市规划建设5万公顷优质粮食、10万亩绿色水稻、100个标准化牧业小区。 (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 围绕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建设,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为核心,以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以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和创新集群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核心,积极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工作重点:围绕全市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扶持信息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光通讯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新型传感器、新型激光器、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产品等;新材料领域,重点扶持铝合金型材、磷酸亚铁锂新材料及动力电池、弹性金属塑料复合材料生产;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和生物技术新药,突破中药工程化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品,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并力争进入国际市场。机械设备加工领域,重点扶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方面,加快装备数字化、模具制造、并行工程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和推广应用并行设计等现代设计制造技术;新能源领域,重点支持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及其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配套能力,提升汽车电子系统集成能力。 工作目标:三年内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户,支持博大药业、金翼蛋品等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力争上市融资,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5%,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提高到30%。 (五)人才培育工程。 根据我市高科技人才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缺少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和专业骨干的问题,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为辽源市实现转型提供人才支撑。通过与市主管人才工作的有关部门进行协调,一是加大域外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力度。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依托,通过与企业和科研单位协调,积极引进域外科技人才来我市创业,为域外人才来我市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计划三年内每年引进30—50名各类科技人才,三年引进人才达到100名左右。二是加大本地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力度。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等,每年培养适合我市需求的各类科技人才10—20名,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 (六)信息服务工程。 为整合现有的科技信息资源,实现与国家、省内有关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链接,为企业和有关科研单位提供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与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联网,并结合我市科技工作其他业务工作的实际需求,建立辽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科技基础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利服务平台等。这些平台的建设将为辽源市科技创新提供科研仪器、科技信息、成果转化、技术交易、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和人才中介等方面的服务,每年至少能够为我市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200—300条的有效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采用量,将对全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产学研一体化科技体制完善工程。 以科技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围绕六大产业,结合企业需求,推进我市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等科技合作平台,解决企业科技力量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计划新增科技创新中心10户左右。二是吸引有实力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来我市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者联合创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开发基地,提升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鼓励企业出资金、出题目,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进而达到享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以项目为依托,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长期合作机制。 同时,全面落实吉林省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计划,力争三年内落实科技特派员的企业达到50户,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拓展,按照省科技厅的要求,积极做好企业科技特派员有关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全市实施科技“七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 孟祥杰 副市长 成 员 张志远 市科技局局长 盛学昌 市工信局局长 王世明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姚 峰 市财政局副局长 吴佩华 市人社局副局长 陈洪泽 市农委副主任 朱永库 市畜牧业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在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张志远(兼),办公室副主任由市科技局副局长林晓华、鞠文才担任。 五、保障措施 (一)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责要求,分工负责,对每个工程的具体实施工作进行精心组织,确保组织到位。 (二)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将七项工程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有关企业,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并将工作落实情况与本单位和个人的年度业绩考核挂钩,确保责任到位。 (三)在“七项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工作需要,市科技局要会同各有关部门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全力提供各种支持,尤其是提供科技政策的支持,确保政策到位。 (四)实施“七项工程”的有关企业将优先承担国家、省各类科研项目,享受国家、省有关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