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EHS中国 法规首页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收藏

下载法规

我要纠错

条款摘要

资料来自公开网络,仅提供网友学习讨论使用

原文版权归原版权人拥有

发文字号:筑府办函(2022)101号

颁布部门:贵阳市人民政府

法律效力:地方规范性文件

应用分类:固体废弃物类

颁布日期:2022-09-02生效日期:2022-09-02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无废城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贵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9月2日

贵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  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的重大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贵州省“十四五"时期总体发展工作思路,以贵阳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为引领,大力实施“强省会"行动,紧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贵阳示范和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将“无废城市"建设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部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各项任务。

  (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

  以磷石膏、赤泥等贵阳市产生强度高、回收利用水平低、处置缺口大的典型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按照优先源头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全过程无害化原则,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快补齐相关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

  (三)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改革

  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要求,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长效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各部门监管壁垒,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管理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保障。鼓励各区(市、县、开发区)主动创新、先行先试,积累好经验、好做法。

  (四)坚持党政主导、多元共治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格局。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园区、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全社会户户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范围及期限

  (一)实施范围

  贵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范围为贵阳市全域,包括六区(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一市(清镇市)和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面积8043km2。

  (二)实施期限

  贵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的基准年为2020年,建设时限为2022年至2025年,期间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第二章   城乡发展及固体废物管理概况

  一、贵阳市城乡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概况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城市,作为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发动机"。目前,全市建成以装备制造、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现代药业、特色食品及烟草制品为主的六大特色支柱产业。

  贵阳市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西部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贵阳市位于黔中经济区中部,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处于“一带一路"连接的陆海通道重要节点,是“中缅印孟"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以贵阳为中心的核心经济圈聚焦高质量发展,城镇化水平加快,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贵阳市坚持产业生态化推进经济绿色发展,加快生态产业化,践行“两山"理念,建成观山湖区、花溪区两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其中,乌当区、观山湖区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入打造“爽爽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旅游品牌,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国家旅游年度臻选旅游城市",连续四年荣膺全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

  (二)经济发展

  产业生态化格局凸显。近年来,贵阳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工业经济增速位于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20年,贵阳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11.65亿元,同比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1∶36.0∶59.9,稳定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贵阳市生态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产业生态化格局渐显,以商贸、金融、物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经济结构总体向着较合理的方向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8.9%,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效果凸显。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6%,全市绿色低碳循环共享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数字经济成就显著。2020年,数字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贵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软件业务收入突破202.96亿元,同比增长26.85%,贵阳市数字经济增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38.1%、61.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8.9%,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新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24%、46%。贵阳加速大数据与实体工业融合,推进“一企一策"“千企改造"“万企融合"等工作成效显著,数据中心、工业云平台、互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明显提速,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亮点工程不断涌现。2020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4%,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上云率达到83.5%。随着“中国数谷"潜力释放,5G、工业化联网、物联网等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工业制造智能化将向纵深发展,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51.1。

  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和评判依据,从人均GDP(2010年美元计价)变化机制判定贵阳市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2%和产业结构(P<10%,t>S)两项指标判定达到后工业化阶段。综上所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贵阳市生态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总体向着较合理的方向发展,已达到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开始逐步向产业数字化、集约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贵阳市将迎来经济绿色发展的重大机遇期。《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和《贵阳市“强省会"五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基本实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占比明显提高。贵阳市将按照“一廊五区多园"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坚持“主轴驱动、以园带区、区区相融、联动发展"。围绕园区特色优势,错位发展首位产业、首位产品,聚焦中高端消费品制造和中高端制造领域,高质量培育新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形成现代工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产业发展

  第一产业稳中增效。2020年,结构调整持续显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78.31亿元,增长6.4%;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5.28亿元,同比增长6.5%。2020年,全市持续加大对农业特色优秀产业的培育,几个主要农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较快。蔬菜(含食用菌)产量285.07万吨,增长13.9%;水果(含果用瓜)产量50.51万吨,增长44.4%;茶叶产量0.75万吨,增长37.1%;中草药材产量3.42万吨,增长40.7%。

  第二产业持续提速。“十三五"以来,贵阳市大力实施做强实体经济新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高效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深化“供给侧改革",加速大数据与实体工业融合,持续推进产业创新,严格执行生态环保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和升级,新产业、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552.59亿元,增长5.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9%,规模以上“六大"新产业(工业)增长5.4%,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长22.7%;光电子器件产品产量同比增长52.6%,产业结构科学性、时代感明显增强。

  第三产业发展良好。2020年,第三产业发展良好,民生产业增速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5.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3.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6.2%,金融业增加值增长4.5%,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6.5%,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2%,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3%,成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开启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十三五"以来,贵阳市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创新活力显著增强,航空航天装备、健康医药、数字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现多项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突破,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大幅增强。2020年,六大新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4.1%,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0户、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户、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3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5户。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科研机构161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10个,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达到55.8,在全国72个评价城市中列第24位,科技创新也正在为贵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社会发展

  常住人口总量继续回升。2020年,贵阳市常住人口为5987018人。全市常住人口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1664407人,增长38.5%,年平均增长率为3.3%。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794071人,占80.0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192947人,占19.93%。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三五"以来,贵阳市累计新增就业101.6万人。2020年,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四万元大关,达40305元,比上年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74元,比上年增长8.1%。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3∶1,城乡协调发展更加均衡。

  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标准持续上调,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形成。全市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320个,其中医院19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1个,乡镇卫生院78个,村卫生室1291个,门诊部8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急救中心(站)2个;床位总计43021张;卫生技术人员56865人,公共卫生人员5249人,乡村医生1415人;医护比1∶1.33,床护比1∶0.64,健康档案建档率92.4%。

  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坚持减负、稳岗、扩面并举,新增城镇就业13.8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8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率分别达96.3%、94.3%,城镇登记失业率4.04%。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有关决策部署,贵阳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构建政务数据一体化共享开放体系,截至2020年底,实现全市375家单位、1714个系统的18712个数据项集中存储、统一管理。贵阳政务数据共享开放连续4年在“中国开放数林指数"评估中位居榜首。

  (五)生态环境

  贵阳市自然生态好,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丰富。“十三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较好,森林覆盖率达55%,有自然保护地26个。整个城市彰显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特色。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16平方米,公园总数达到1025个,建成“千园之城"。

  贵阳市空气质量高。2020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62天,其中240天Ⅰ级(优),122天Ⅱ级(良),4天Ⅲ级(轻度污染),未出现Ⅳ级(中度污染)及以上污染天气。2020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第10位,在全国省会城市排第4位,在全省9个中心城市排第8位。

  贵阳市水质达标率高。2020年,全市16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优良率为93.75%,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指数由2016年4.7331下降到2020年的3.8761,全市水环境质量呈现“好水更好、劣水减少、饮水达标"的良好局面。南明河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

  贵阳市土壤环境逐步改善。“十三五"期间,贵阳市深入推进“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各项任务实施,在全省率先完成199家重点行业企业土壤详查,建立健全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和关闭重点企业污染地块名录,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91.01%,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

  贵阳市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贵阳突出面源治理,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先后完成633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30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寨,20余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五有"机制,共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6923个,村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99.2%,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明显好转,全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乡村成为“爽爽贵阳"靓丽底色。

  (六)绿色发展

  大力推动绿色制造。“十三五"以来,贵阳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态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加速构建循环产业链条,强力推进清洁性生产,积极开展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区)、“千企改造"工程,绿色产业循环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截至2020年,全市累计实施“千企改造"企业537户,实施“千企改造"项目679个,推动建设智能制造项目54个;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成绿色工厂19家(国家级6家、省级13家)、国家级绿色园区3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

  稳步开展绿色认证。2020年,贵阳市深入实施“贵州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建设工程,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2%,全年累计完成“两品一标"认证116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1家共34个产品,有机产品认证企业39家77个产品,地理标志认证5个),产地认定面积26.3万亩,实现监管监测“三个100%"。其中,绿色食品约1.5万亩,有机农产品约8.8万亩,占种植面积0.31%。目前,全市建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区53个,全市累计完成“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03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农产品供给水平明显提升,“菜篮子、果盘子、药坝子、茶园子、奶瓶子"五大产业齐头并进,“五子登科"提质增效。

  积极创建绿色矿山。贵阳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贵州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地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贵州省绿色矿山建设验收标准体系》《贵州省绿色矿山建设第三方评估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推进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加强贵阳市绿色矿山创建工作,从源头削减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全市共有合法矿山239个,截至目前,贵阳市共有22个绿色矿山,绿色矿山占比为9.2%。其中,中国铝业公司贵州猫场铝土矿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对贵阳市绿色矿山创建具有带动示范效应。

  积极推广绿色包装。截至2020年,贵阳市打造了6个行业绿色生态环保及标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示范点,以带动全市邮政快递业网点从业人员提高行业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意识。目前,贵阳市邮件快件使用45毫米以下“瘦身胶带"封装比例约达93%,电商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5%,循环中转袋应用比例超95%,按照《邮件快件绿色包装规范》规定操作封装胶带的业务量占比达90%,快递绿色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取得一定进展。

  推广应用绿色建筑。2020年,贵阳市城镇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1629.44万平方米,城镇新增绿色建筑面积616.76万平方米,城镇新建建筑面积1206.13万平方米,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51.1%。截至2020年,全市获评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共计236个,绿色建筑面积约4700多万平方米。贵阳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和《贵阳市装配式建筑建设条件全过程管理流程(试行)》,全面稳步推进贵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范完善贵阳市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监督管理流程。2020年,贵阳市装配式建筑约223万平方米,新建项目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15.38%。

  二、贵阳市固体废物产生及利用处置现状

  (一)工业源固体废物

  贵阳市磷、铝、煤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和磷化工基地。在快速发展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这些资源加工型产业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贵阳市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坚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推进工业领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高。

  1.产生情况。“十三五"时期,贵阳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从2016年的1417.78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1540.42万吨,主要有磷石膏、赤泥、粉煤灰、尾矿、黄磷渣、脱硫石膏、煤矸石、冶炼废渣及其他废渣等9种工业固体废物。其中,2020年产生量排名前五的依次为磷石膏(676.70万吨)、赤泥(327.50万吨)、粉煤灰(109.39万吨)、炉渣(73.44万吨)、脱硫石膏(70.88万吨),五类废物的累计产生量为1257.91万吨,占全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81.6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排名前三位的地区为开阳县(占比44.48%)、清镇市(占比34.09%)和息烽县(占比17.64%),以上三地合计占96.21%。

  2.利用处置情况。“十三五"时期,贵阳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磷石膏“以渣定产"决策部署,大力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带动贵阳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大幅提升。贵阳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从2016年的554.71万吨上升到2020年1282.73万吨,综合利用率从2016年的39.13%上升到2020年83.27%。“十四五"时期,贵阳市将持续推动磷石膏、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聚焦赤泥综合利用难题,大力提升本市典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2020年,贵阳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282.7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3.27%。除磷石膏(综合利用率75.80%)、赤泥(综合利用率仅为2.52%)、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80.57%)外,其他各类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均能达到100%。上述固体废物的主要利用途径为生产砖、板材、水泥等建筑材料。

  贵阳市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场有12个,主要是赤泥和磷石膏堆场。近年来,贵阳市对5个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含尾矿库)进行了综合整治,占总数的41.67%。2018年至2020年,贵阳市启动了渣场无人机三维管理项目,全市47个渣场完成了无人机三维建模并纳入贵阳市固体废物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3.管理成效。贵阳市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紧紧围绕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目标,着力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高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磷石膏建材推广应用的工作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磷石膏资源化利用。贵阳市是全省最早建成固体废物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的城市,实现了对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在线监管,贵阳市危险废物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固体废物环境监管水平不断增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力度不断提高。

  (二)农业源固体废物

  “十三五"时期,贵阳市结合自身“多山地、少平原"的特点,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加强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保障,积极做好农业固体废物收运体系建设,着力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严格落实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1.产生情况。贵阳市农业固体废物主要包含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等。2020年,贵阳秸秆产生量为40.31万吨,可收集量35.12万吨。2020年,贵阳市出栏肉猪96.49万头、家禽2402.38万羽、肉牛4.25万头、羊2.89万只,存栏猪78.32万头、肉牛11.96万头、奶牛1.01万头、羊3.79万只、家禽1363.89万羽;根据农业农村部直连直报数据系统显示,2020年,贵阳市备案规模养殖场为213个,畜禽粪污产生量为339万吨。2020年,全市农膜使用量为1721.6吨,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为0.0008吨。

  2.利用处置情况。

  (1)秸秆。贵阳市持续推广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综合利用,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秸秆禁烧管控责任制,实行网格化监管制度。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进村入户引导、指导农民群众实施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2020年,贵阳秸秆产生量为40.31万吨,可收集量35.12万吨,综合利用量为30.2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82%。

  (2)畜禽粪污。贵阳市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模式,以畜禽粪污肥料化为方向,在“一市三县"推行“桶储存、定量用"等水肥一体化模式,打通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最后一公里"。开阳县235个养殖场(大户)粪污设施提升改造已基本完成,建立“市、县、乡"三级巡查和分级负责的长效管理制度。2020年,贵阳市综合利用畜禽粪污302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9%。

  (3)农膜。贵阳市不断完善农膜污染防治地方负责制、使用管控制、检测统计制、绩效考核制,全程加强农膜生产、使用、回收监管治理。采取基地回收——分拣存储——回收预处理——循环的闭环运营模式,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在开阳县、修文县建设2个绿色回收综合服务站、农膜回收分拣存储中心。2020年,全市农用地膜覆膜总面积186377亩(次),地膜使用1021.465吨,其中厚度≥0.01mm的农膜使用量达800.565吨;农用棚膜覆膜总面积6290亩,棚膜使用700.1吨;农膜回收1481.1吨,农膜回收率达86.03%,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4)农药包装废弃物。贵阳市正在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2020年,全市已建立农药生产企业回收点3个、农药经营门店回收点457个,种植基地回收点1个。贵阳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0.0008吨。

  3.农药化肥减量情况。贵阳市推动农药减量化,印发了《贵阳贵安2021年度“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贵阳贵安2021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实施方案》《贵阳贵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方案》等文件,着力建设“以生态控制、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为主,辅以科学安全用药"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2018—2020年,贵阳市积极开展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农企共建及新农药试验示范建设等,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共建绿色防控示范区138个58.87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88.93万亩次,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由2018年的31.93%提升至2020年的34.17%,绿色防控覆盖率逐年稳步提升,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农药利用率达40.6%。根据《贵阳市统计年鉴》,贵阳市亩均农药施用量大幅下降,由2015年的0.1101kg下降至2020年的0.0959kg,下降幅度达12.90%。

  贵阳市推动化肥减量化,综合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有效降低化肥施用量。“十三五"期间,通过大力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贵阳市依托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五个核心环节展开施肥指导,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1180万亩次,完成田间试验130个,推广秸秆还田234.47万亩、绿肥种植64.33万亩、增施有机肥259.28万亩。2020年有机肥施用量(养分折纯量)达到了3.6万吨,化肥和有机肥施用比例达到了1.24∶1,施肥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4.管理成效。贵阳市在农业固体废物管理和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强贵阳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贵阳市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实施意见》《2021年贵阳市农药监管工作方案》《贵阳市贵安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方案》等大量政策文件,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推进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强化农业固体废物的行政执法监管。

  (三)生活源固体废物

  2020年,贵阳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0.02%,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基本实现,生活垃圾转运站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贵阳市逐步探索生活源固体废物分类处置,围绕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污泥等,实现“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体系建设。

  1.产生情况。贵阳市城乡生活源固体废物主要包含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及废旧物资等。2020年,贵阳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量为162.65万吨,日均处置生活垃圾4456吨,人均日产生生活垃圾1.0kg,城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收运处置城市餐厨垃圾8.04万吨,日均处理约220吨;截至2020年,贵阳市已建53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达198.79万吨/天,据估算,平均每天每万立方米污水产生2.8吨干污泥。2020年,全市回收废旧物资约260万吨。

  2.利用处置情况。

  (1)生活垃圾。2020年,贵阳市年焚烧处置生活垃圾43万余吨,填埋处置生活垃圾120万吨,焚烧处置率占26.3%。全年收集生活垃圾共覆盖861个行政村,全市共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6923个,村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99.2%。2020年,全市共收运处置城市餐厨垃圾80458.24吨,日均处理餐厨垃圾220吨/日,城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利用率约为39.28%。

  贵阳市大力开展示范试点,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强化前端分类投放习惯培养,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生态文明机关创建标准,列入公共机构节能目标考核内容。将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贵阳市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考核指标,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全市目前已配备厨余垃圾桶2.6万个,可回收物桶1.2万个,有害垃圾桶2500余个,其他垃圾桶2.8万个;配备厨余垃圾收运车50辆,可回收物收运车260辆,有害垃圾收运车15辆,其他垃圾收运车479辆,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能力逐步提升。截至2020年,全市有垃圾转运站144座,转运能力7497吨/日,其中,中心城区92座,规模4762吨/日;有卫生填埋场5座,水泥窑协同处置设施1座,焚烧发电厂1座,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5225吨/日(含餐厨垃圾),日均收运处置生活垃圾约4500吨、餐厨垃圾300吨。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1500吨。

  (2)湿垃圾。湿垃圾包括餐厨垃圾、家庭厨余垃圾及其他厨余垃圾,主要通过厌氧、好氧方式进行处置。2020年,贵阳市共收运处置城市餐厨垃圾8.04万吨,日均处理量约220吨,贵阳市目前收运到的餐厨垃圾主要依托贵阳餐厨垃圾处理厂(一期处理规模215吨/日)以及在南明区、云岩区、观山湖区布设的小型厨余垃圾分散式处置设施(处置能力共计38吨/日)进行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

  (3)城镇污泥。2020年,贵阳市全年共处置干污泥20.1万吨。其中,贵阳市六城区处置污泥18.43万吨,清镇市1.57万吨,污泥安全处置率达100%。目前,贵阳市城区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剩余污泥主要是水泥窑协同处置(惠水西南水泥厂、金玖西南水泥厂、海螺水泥厂、红狮水泥厂)、部分卫生填埋以及土地利用;开阳县和修文县污泥主要处置方式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和部分卫生填埋;息烽县污泥主要处置方式是卫生填埋;清镇市污泥主要是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

  (4)再生资源。截至2020年,贵阳市从事废品回收的站点及个体户有1300余家,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的企业约1500户,从业人员约10000人。贵阳市回收的废旧物资主要有废钢铁(黑色金属)、废有色金属(废铜、铝、铅、锌等)、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橡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等,年回收量达260万吨以上,再生资源回收率约70%。

  2020年,贵阳市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共计622956台(套),回收率约为80%;回收报废汽车8121辆,回收率约为40%;废钢铁(黑色金属)约150万吨,回收率约为95%;废有色金属(废铜、铝、铅、锌等)约10万吨,回收率约为70%;废纸(书报、杂志、包装废弃物等)约70万吨,回收率约为80%,损耗原因主要为废纸腐蚀、焚烧、或当成垃圾填埋等;废塑料约25万吨,回收率约为85%,损耗率约为15%,损耗原因主要为废塑料附着物、泥土等;医疗废弃输液瓶回收率约为40%;回收废玻璃约3万吨,废纺织物约5000吨,园林垃圾约12000吨,废电池约2.4万吨。

  目前,贵阳市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约414家,根据行业协会统计,贵阳市目前有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重点企业30家,依托企业建有分拣中心17个,回收网点500余个,分类运输车辆124台。贵阳市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在传统旧货交易和二手车交易基础上,已拓展到废旧金属、再生资源等更多品类,并已建成地区性再生资源特色交易市场。贵阳市“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集群已初见规模,按“三废"集中处置再利用统一布局原则,已初步在清镇、息烽、开阳、修文建成磷化工和铝煤化工等循环利用基地,其他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正在建设中。

  3.管理成效。贵阳市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出台了《贵阳贵安聚焦“五个环节"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完善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有效引导社会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再利用。贵阳市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垃圾分类,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建筑垃圾

  1.产生情况。贵阳市建筑垃圾主要来源包括:新建筑物建设、旧建筑物拆除、建设工地弃土、新建道路弃土、轨道交通弃土以及其他建筑垃圾。“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建筑垃圾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414.2万立方米上升至2020年的3710.38万立方米。

  2.利用处置情况。目前,贵阳市投入使用的建筑垃圾消纳场8个,其中:花溪区4处,乌当区、观山湖区、经开区、修文县各1处。总占地面积52.7公顷,设计方量为5200万立方米。2020年,消纳场填埋1856.5万立方米,项目性回填802.68万立方米、本项目内回填99.2万立方米,复绿复垦402.9万立方米,物料加工(石头)90.5万立方米,安全隐患点回填8.5万立方米,高雁填埋场回填148.6万立方米,土地提升整治203.2万立方米。每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约190万立方米,占总建筑垃圾的5%。

  3.管理成效。贵阳市在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绿色建筑推广应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引导建筑垃圾收运和资源再利用,制定了《贵阳市建筑垃圾运输及消纳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贵阳市关于加强渣土运输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五)危险废物

  1.产生情况。2020年,贵阳市工业危险废物申报企业312家,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4.53万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为0.005吨/万元。危险废物产生量超过1000吨以上的企业主要有八家:贵阳闽达钢铁有限公司、贵阳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贵阳物资回收有限公司、贵州开阳青利天盟化工有限公司、贵州华仁新材料有限公司、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贵阳市城投环境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贵阳长乐钢铁有限公司。

  2020年,贵阳市医疗废物收集量8310.37吨,全市医疗收集覆盖率达100%,其中,纳入医疗废物条码管理医疗废物收集量7182.39吨,全市86.43%的医疗废物实现信息化管理。截至2020年底,全市纳入医疗废物条码管理的医疗卫生机构1311家,市一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

  2.利用处置情况。2020年,贵阳市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为4.02万吨,处置量为0.45万吨,本年度贮存量为0.14万吨,历史遗留贮存量为0.08万吨,危险废物实现依法安全处置。

  2020年,贵阳市共有13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有单位,其中经开区1家、白云区2家、乌当区1家、清镇市2家、息烽县2家、开阳县1家、修文县4家,经营危险废物的收集、转运及综合利用规模达31.296万吨,其中焚烧处置能力6599吨/年,全部正常运营。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置主要是运往贵州省危险废物暨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中心,服务范围为贵阳市医疗废物及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六盘水市、黔南地区、黔东南地区、黔西南地区和铜仁地区9个地州市的危险废物。

  3.管理成效。贵阳市着力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提高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全面推进危险废物处置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了全省首个固体废物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全市危险废物的在线监管,贵阳市危险废物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出台《贵阳市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全流程信息化监管工作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实现医疗废物条码追溯精细化管理。

  三、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收运体系仍需建立完善

  一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需完善。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有待加强,市民分类意识普遍不高,未养成分类投放习惯;居民小区主体责任尚未落实,混收混运现象还没得到很好解决,使得分类垃圾桶的设置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二是医疗废物收运需加强。目前,贵阳市仅有1家医疗废物收运企业,虽已实现收运体系全覆盖,由于卫生站、诊所等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大部分位于居民小区或偏远乡镇,存在收运不及时的问题。三是农用地膜回收难度大。

  (二)利用处置技术有待创新突破

  一是磷石膏综合利用的途径较窄,产品附加值不高。现阶段磷石膏制建材产品产能形成及市场推广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利用的基础还不牢固、水平还不高,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赤泥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缺乏大量消纳赤泥和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产业化利用途径,利用量不到其产生量的10%。三是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滞后。贵阳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约5%,暂无专门从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企业,技术创新有待加强,资源化利用体系尚未建立。

  (三)末端处置能力缺口需补齐

  一是贵阳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会持续增长,原有处置设施已无法满足需要,急需新建及扩容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提升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水平。“十四五"期间,贵阳市需进一步大力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及相关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应用。二是随着贵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项目的实施,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产生量会逐步增加,“十四五"时期,贵阳市需进一步加大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项目的综合利用研究,减少飞灰填埋量。

  (四)监管体系有待提升

  一是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未实现全覆盖。贵阳市社会源危险废物产生主体主要为电瓶车、摩托车销售个体或小型机动车修理经营部,约1500家,点多面广、流动性大,企业管理人员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监管难度大,规范收集存在短板。二是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存在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区域协同机制不顺畅、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居民生活垃圾减量化激励机制不健全,生活垃圾分类计价、计量收费机制不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不统一等问题。三是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管理台账尚不完善,存在产生底数不清等问题。

  (五)市场化体系需建立健全

  一是面向固体废物处置的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政策力度待加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领域退税政策的执行需要进一步优化,多元化融资渠道待完善,绿色金融尚需进一步培育壮大。二是支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配套和资金鼓励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在现行财税优惠政策中,未充分考虑赤泥强碱性造成综合利用难度远大于其他工业废渣的特殊性,缺乏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三是区域综合型固体废物处置基地和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需增强。

第三章 建设目标及指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稳步推进贵阳生态立市战略,扎实开展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着力打造贵阳“筑城无废"建设亮点模式。到2025年,贵阳市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成效明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阶段性目标

  全面启动阶段(2022年)。摸清贵阳市固体废物管理现状,聚焦面临的突出问题,建立贵阳市“无废城市"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宣传机制,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市场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启动,关联产业转型升级、固体废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推进,在重点机构、社区开展相关宣传培训工作。

  重点建设阶段(2022—2023年)。到2023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5%以上,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完成省级下达目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7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50%,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建设的单位数量达100个,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处置骨干企业达5家。“无废城市"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宣传机制基本完善,固体废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区域内固体废物全链条信息化管理,不断推进全流程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管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初步显现,推动以骨干企业为引领的绿色低碳转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固体废物管理经验做法。

  持续推进阶段(2024—2025年)。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完成省级下达目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10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65%,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建设的单位数量达500个,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处置骨干企业达20家。贵阳“筑城无废"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和比例大幅提升,区域处置设施缺口基本补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总结形成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模式和经验,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群众满意程度。

  三、建设指标

  根据《“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年版)》,结合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数据统计难易程度及固体废物管理现状等情况,贵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共确定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在确定的三级指标中,必选指标为25个,可选指标为17个,自选指标为3个。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一)明确部门分工,建立协调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管理体制机制,相关部门联动推进各项工作,保障“无废城市"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二)立足贵阳特点,稳步推进“无废"建设进程

  将贯彻落实国家、贵州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部署和贵阳市“强省会"、“生态立市"有关工作部署有机融合,稳步推进实施方案设定的各项任务,持续开展固体废物管理问题剖析及成效评估,动态调整任务目标和措施,形成“无废城市"建设贵阳模式。

  (三)建立考核机制,加强绩效评估工作

  建立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及考核机制,对“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考核,加强相关部门工作调度和协调配合,促进相关部门持续高效开展工作。

  (四)统筹设施布局,构建协同共治体系

  统筹市域范围内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布局,鼓励跨区域合作,加强设施共建共享。将各类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及无害化处置设施纳入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范围,保障设施用地和资金投入。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二、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深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

  1.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深入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优化工业企业布局,严把项目准入关。新建、扩建项目要优化生产工艺,积极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大力推进“退城入园",持续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现有有色金属、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有序搬迁改造入园或依法关闭。优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产业布局,加快推动开阳、息烽化工产业、清镇铝及铝加工基地和修文橡胶深加工产业结构调整。

  2.聚焦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启动新一轮“千企改造",以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制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强化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探索减污降碳及固体废物减量化路径,推动产业规模化、精深化、绿色化。抓好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动名单内企业100%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鼓励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健康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布局,促进低废、低碳行业发展,降低工业产废强度。

  3.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绿色制造体系标准为引领,以已建成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为示范,实施“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制定综合整治方案,选择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园区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继续精准化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申报工作,壮大全市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开展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工作,探索制定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强度对标活动,逐步降低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

  4.加强绿色矿山建设与矿区修复。建立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协同、四级联创"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立矿山企业绿色矿山建设主体责任制,完善绿色矿业发展激励政策体系,充分调动矿山企业积极性;建立绿色矿山退出机制,督促名单内矿山企业巩固建设成果。推动新建和技改扩能矿山全部按绿色矿山标准建设,生产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加快改造升级,推动开阳县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由点到面,集中连片推动矿业绿色发展。以息烽县为重点,对废弃矿山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促进矿山修复,并结合空间规划、矿山特点、用地规模,统一布局,合理规划,形成多元化的矿山修复机制。建立并完善矿山监管体系,实施“一矿一策"。

  (二)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1.以赤泥为重点,攻克综合利用难点。建立完善贵阳市赤泥综合利用协调机制,加快形成“统一管理、依托各方、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将赤泥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纳入科技计划体系,积极组织相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生产企业开展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鼓励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和成套装备产业化,加快赤泥利用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赤泥综合利用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经验和适用技术,建立赤泥综合利用技术和经验交流推广机制。引导政策倾斜,培育一批有技术实力的赤泥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形成示范效应,促进赤泥综合利用产业良性化发展。

  2.以再生铝为重点,形成综合利用亮点。以打造清镇市铝加工中心为重点,依托清镇市铝资源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积极推进再生铝项目建设,完善铝资源的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铝的产量,以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拓展铝产业市场,积极推动生态循环铝工业建设,打造“铝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合金化—铝制品—再生铝"产业链。

  (三)严格防控工业固体废物环境风险

  1.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污染防治。开展尾矿库分级分类管理,建立突出重点、差异化监管的尾矿库监管机制。加强磷石膏渣场污染防治,构建“一库一档"的规范化管理体系。针对工业固体废物渣场、尾矿等开展“一点一策"综合评估及治理专项行动,梳理问题,分类治理,加快推进。强化堆存场所日常监管,督促企业落实主体,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及污染防治规章制度。探索数字化监管模式,依托无人机等多元化监管方式,实现动态监管和风险预警。

  2.持续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整治。开展固体废物堆场综合治理现状调查和评估,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对磷石膏、赤泥、粉煤灰等存在问题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含尾矿库)开展综合整治工程,分类整治,建立问题台账,整改落实,挂账销号。

  三、促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一)稳步推进农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

  1.严控市场准入制度,减少废旧农膜产生量。示范开展农膜区域性绿色补偿制度试点,推广普及标准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机械化捡拾回收,示范推广全生物可降解膜及秸秆行间覆盖技术,探索轮作倒茬制度,降低地膜覆盖依赖度,推进地膜源头减量。强化农膜质量监督管理,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者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农用薄膜,依法打击非标地膜的生产和销售。

  2.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示范场建设,推进示范场集约化、设施化、智能化、信息化高水平建设。加强源头管理,实施畜禽养殖源头分类管理,针对性地推广规模以上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技术。到2025年,规模生猪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基本达到配套运行,实现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数量达到国家、省下达目标。

  3.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开发推广施肥器械,因地制宜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支持第三方服务组织开展化肥统配统施等全过程专业化服务,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以果菜茶优势区为重点推动粪肥还田利用,减少化肥用量。鼓励肥料企业合作生产专用配方肥与商品有机肥,更大范围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动化肥施用强度有效降低。

  4.推进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推广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安全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提升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采用高工效低容量施药器械,提高农药综合利用率。培育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提升统防统治能力,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到2025年,化学农药施用量亩均下降幅度趋于合理。

  (二)着力构建农业固体废物回收体系

  1.构建秸秆收储运体系。采取政府推动、经营性服务组织主导、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实施多种形式收储利用。鼓励秸秆利用企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企业运营质量,加强秸秆收储网点建设,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促进收储利用。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建立重点区域网格化监管制度。

  2.构建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强化产销用环节监管,推动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落实回收责任。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多方回收,因地制宜建立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推进专业化回收利用,完善废旧地膜回收网络,盘活已有加工再利用能力。鼓励农用地膜回收利用体系与可再生资源、垃圾处理、农资销售体系等相结合,就近就地、合理布局,探索推动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押金制度的试点工作。对地膜重度污染农田要通过农田综合整治等方式开展存量残膜专项治理。加强农田地膜残留和回收利用统计监测,建立健全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的监测评估。到2025年,全市地膜残留量实现负增长,打造从农地膜再利用闭合循环模式,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3.构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统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垃圾回收处置体系,依据“集中、方便、高效"的原则,合理布设县、乡、村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按照“谁生产、经营,谁回收"的原则,探索建立回收补贴机制。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方式,支持进行资源化利用,形成长效机制。强化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规范建立台账。到2025年,贵阳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三)提高农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水平

  1.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认真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规划要求,规范全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与管理。因地适宜地选择畜禽粪污肥料化就地就近还田还土、水肥一体化还田还土、有机肥加工处理异地利用和充分发酵成粪肥销售等模式,进行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规模以下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因地制宜,就地就近还田,研发有机肥和液体粪肥施用技术。完善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合理收费制度和集中处理长效运营机制。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建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县2个。在清镇市、修文县等地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提升养殖场(户)粪污环保设施等。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

  2.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坚持农用优先,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推广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秸秆发酵、腐熟、粉碎掺混等肥料化利用技术,鼓励奶(肉)牛养殖场(大户)、专业合作社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鼓励企业以秸秆为原料开展资源化利用,支持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等“五化"利用,促进秸秆利用向高值、高效方向发展。构建秸秆利用补偿制度,完善秸秆资源台账制度,推进秸秆利用长效化运行。实施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鼓励在坝区内创建清洁田园。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

  3.推进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依据《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加强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大力推进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的集中无害化处理,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委托临近有资质的第三方无害化处理中心集中处理或在全市新建一所日处理能力达10吨的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集中无害化处理中心,在开阳县、息烽县、清镇市、修文县等养殖密集区根据养殖规模和数量建成1个以上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储存点,其他区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储存点,确保到2025年,全市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

  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一)推进生活源固体废物源头减量

  1.推行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商场、绿色社区、绿色快递网点(分拨中心)等绿色创建活动,大力倡导“无废"理念,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进一步加强白色污染治理。按照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创新引领、科技支撑,凝聚共识、多元共治的原则有效治理白色污染。在现基础上有序扩大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范围,进一步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推广替代产品,大幅提升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可复制、可推广的贵阳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进一步减少,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3.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强化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加大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执法监督力度,努力形成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快递包装社会治理体系。鼓励快递企业优先采购使用经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的包装物,禁止使用重金属和特定物质超标包装袋。鼓励快递企业对商品进行适度包装,杜绝重复包装。鼓励快递企业优先使用免胶纸箱、可折叠可循环快递盒、可降解包装袋、生物降解胶带等环保包装材料。到2025年,贵阳市快递包装领域政策体系基本完善,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快递包装减量和绿色循环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

  4.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程。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管理相关要求,推动贵阳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严格履行生活垃圾分类责任和义务。以“干湿分类"为重点,通过健全工作责任体系、规范分类投放设施、提高分类收运处置能力,提升厨余(湿)垃圾、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占比,降低其他垃圾处置占比,安全收储有害垃圾,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的目标,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分类"的良好社会氛围。2025年,贵阳市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

  (二)推动生活源固体废物资源利用

  1.提高区域处理能力,完善湿垃圾处置。以集中收运处理方式为主,加快厨余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依托餐厨(厨余)处理厂对厨余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在南明区、云岩区和观山湖区等城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党政机关、企业单位、社区及新建农贸市场等设置厨余垃圾处置设施中心处理餐厨(厨余)垃圾。

  2.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进一步建设完善便民回收屋(点),实施标准化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建设及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绿色分拣中心,提高废玻璃、废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的收集比例,推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延长再生资源产业链条,实现应收尽收、再生利用,深入推进“两网"融合。培育一批骨干回收企业,促进回收主体专业化、多元化、市场化,提高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水平。到2025年,便民回收屋(点)在居民小区的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社区标准化废旧物资回收站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3.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水平。加快构建新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再生资源收集、仓储、分拣、打包、加工能力,提升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水平。推动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通过建设“互联网+智慧回收"平台等方式,鼓励采用预约上门、以旧换新等方式回收可回收物及再生资源,提高再生资源回收量。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强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促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加快推进花溪燕楼静脉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运,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

  (三)提升生活源固体废物末端综合利用和处置水平

  1.加快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建设,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十四五"期间推进花溪生活垃圾焚烧、贵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北部)、贵阳市东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开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清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6400吨/日,焚烧处理能力达到65%以上。

  2.强化全流程管控,保障市政污泥100%无害化处理。强化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逐步探索落实市政污泥利用处置全流程监管机制,保障市政污泥全部无害化利用处置。

  (四)完善生活源固体废物管理机制

  1.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推动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管理政策体系,结合贵阳市实际情况,制定《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按照多产生多付费、少产生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原则,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收费制度。

  2.出台厨余垃圾收费制度。根据贵阳市实际情况,按照“生产者付费"原则,探索收费机制。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和宾馆、饭店等相关企业产生的非居民厨余垃圾,按照补偿收集、运输和处理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逐步落实。

  3.制定两网融合回收体系融合方案。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与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制定生活垃圾回收及再生资源回收网回收体系融合方案。通过两网融合,不断完善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构建。

  4.构建生活源固体废物分类统计体系。推动建立、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市政污泥、农贸市场垃圾、园林垃圾等生活源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台账。研究制定生活源固体废物分类统计上报制度,促进管理工作向精细化方向转变。

  5.加强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监管力度。研究制定贵阳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办法,建立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日常监测制度,按期开展污染物监测工作。

  五、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一)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

  推行绿色设计,落实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推行全装修交付,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产生。加强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统计等相关管理工作,探索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分级管理机制。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的主体责任,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用纳入工程概算。

  (二)提高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

  严格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审查,加强对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的监管。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促进磷石膏建材产品应用推广,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依托贵阳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及示范项目,以保障性住房、政策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建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序提高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到2025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10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超过60%。

  (三)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

  深入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落实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扶持政策。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应用。推动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领域大量利用经处理后的建筑垃圾。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以上。

  (四)强化建筑垃圾处置消纳监管

  根据建筑垃圾产生情况,统筹建设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合理布局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设施。开展存量建筑垃圾治理,对堆放量较大、较集中的堆放点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估,经治理、评估后达到安全稳定要求,进行生态修复。完善建筑垃圾的收费体系。规范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的工作流程,加强对渣土运输企业、车辆及驾驶员的日常考核和管理。

  六、切实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一)完善危险废物监管体制机制

  1.建立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强化与公安等部门的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倾倒、收集、转移、利用或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涉危企业日常环境监管执法检查,分级分类做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检查指导,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落实各项法律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防范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2.持续完善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依托贵州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贵阳市固体废物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在线申报、管理计划在线备案、转移联单在线运行及利用处置情况在线报告等全过程在线监管。通过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视频监控等集成智能监控手段,实现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跟踪管理。

  3.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按照《“十四五"贵州省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方案》要求,制定贵阳市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开展重点行业涉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复核,强化事前事后监管,督促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严格落实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要求。

  (二)强化危险废物源头风险防控

  1.推动危险废物源头减量。支持研发、推广减少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工业危险废物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从源头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降低危害性。督促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开展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环境监测,强化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贮存及生产设施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监测,确保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危险废物依法安全贮存、利用处置。

  2.严格项目审批审核和环境准入。新建涉危险废物建设项目,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等管理要求,明确管理对象和源头,预防二次污染,防控环境风险。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3.推进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统筹建立大中院校、第三方检测机构、汽修及机动车维修等小微企业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网点,对家庭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荧光灯管、废含汞温度计、废含汞血压计、废镍镉电池和氧化汞电池以及电子类危险废物等生活垃圾中的危险废物纳入有害垃圾分类收集体系进行管理。完善社会源产生的废铅蓄电池、废矿物油、实验室废液等收集体系,提升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转运服务水平。到2025年,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60%。

  (三)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督管理

  1.提升危险废物收运处置一体化服务能力。支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与危险废物收运企业开展合作,建立收运处置一体化服务模式,开展工业园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推动收集转运贮存专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专业化运营,提升集中处置基础保障能力。

  2.支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开展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能力和设施运行情况评估,将危险废物分类收集与无害化集中处置设施纳入当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建设,补齐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短板,鼓励产生量大、种类单一的企业和园区自建规范化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推动危险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到2025年,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趋于合理。

  3.提高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水平。加快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利用处置,支持飞灰利用处置项目建设,提升短缺性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严格控制危险废物填埋处置规模,逐步降低工业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以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为基本原则,明确危险废物处置过程二次污染控制要求及资源化利用过程环境保护要求,促进危险废物安全和规范利用。

  (四)完善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体系

  1.规范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非传染病区使用或者未用于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以及采取隔离措施的其他患者的输液瓶(袋)等可回收物的收集利用,完善医疗废物转运处置体系。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做好源头分类,促进规范处置。提升市域内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加快推进花溪燕楼静脉产业园医疗废弃物处置项目建成投运。强化地方政府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责任,推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体系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偏远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归集到乡镇卫生院进行集中收运管理。到2025年,稳步实现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全覆盖,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率达到70%。

  2.完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将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工作纳入重大传染病疫情领导指挥体系,强化统筹协调,保障所需的车辆、场地、处置设施和防护物资。将医疗废物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纳入政府应急响应体系,完善环境应急响应预案,保障医疗废物应急处置。

  3.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统筹新建、在建和现有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水泥窑、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等资源,建立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清单。全市至少明确一座协同应急处置设施,并建立完善该设施应急状态的管理流程和规则。

  七、全面提升固体废物管理保障能力

  (一)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制定贵阳市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政策性文件,编制各类固体废物管理相关规划,建立部门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各类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的部门职责边界。完善各类固体废物统计范围、口径、分类和方法。落实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公开制度,全民参与监督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深化固体废物分级分类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跨区域处置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提升综合管理效能。

  (二)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以磷石膏、赤泥、农用地膜、餐厨垃圾等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示范为抓手,加快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技术推广应用,加大领域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强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模式创新,加强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示范试点建设,开展赤泥高效综合利用的技术示范。积极引领和参与固体废物相关标准制定,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标准与资源化产品标准,推动上下游产业间标准衔接。

  (三)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市场体系

  加强“无废城市"建设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商业模式探索,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增加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范围的固体废物相关企业数量。提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落实有利于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税收、价格、收费政策,培育扶植一批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处置骨干企业。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计价、计量收费制度。按照合理盈利原则,探索建立以乡镇、村、企业或经纪人为主体的秸秆收集储存体系。

  (四)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监管体系

  建设贵阳“无废城市"智慧管理平台。搭建全市固体废物智慧监管信息平台,全面统筹各类固体废物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升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能力。到2025年底,实现贵阳市“无废城市"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强化固体废物监管执法。落实涉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单位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督促和指导企业全面落实固体废物排污许可事项和管理要求。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案件、举报、信访等侦办效率,做好涉事案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八、勠力打造贵阳“筑城无废"建设亮点模式

  (一)发展贵阳磷化工产业全链条减废特色模式

  1.提高磷矿资源利用率。根据市场需求,从源头控制矿产资源开采量,提高重点区域磷矿企业的开采和选矿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开采回收率和选矿回收率。强化磷矿资源管理聚焦低品位磷矿及磷矿中高附加值元素(氟、碘)和一般元素(硅、钙、镁)的回收利用,依托中低品位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推广应用贵州磷化集团磷矿伴生氟、碘的提取技术,推进碘系材料、含碘药物及其产品的应用开发,实现磷的有效梯级利用。

  2.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企业对传统磷化工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绿色化改造升级,从源头上减少磷石膏产生。开展湿法磷酸工艺技术流程再造,推动基础产品创新,提升磷酸、黄磷品质,发展工业——食品——医药——电子级磷酸及磷酸盐。大力发展精细磷酸盐产品、精细磷制品和贵重伴生元素制品以及市场需求好的绿色磷化工新型产品。

  3.确保磷石膏产消平衡。按照“谁排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原则,将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贵阳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督促指导辖区内磷石膏产生企业逐个制定磷石膏产生和消纳计划,力争磷石膏消纳量等于新产生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磷石膏产消平衡年度计划。

  4.加快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持续推动磷石膏在环境友好型井下充填、肥料调理剂及制建材产品生产等方面的规模利用,加强相关技术、产品、设备的研发攻关。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向规模化、产业化、高值化发展,培育并引进一批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绿色发展等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形成引领带动效应,在开阳县、息烽县打造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成示范。加大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推进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大磷石膏建材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建筑建材利用占比,助推已建成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充分释放产能,进一步提升消纳能力。建立完善磷石膏建材产品推广应用工作机制,积极打造重点示范项目,建立示范标杆,带动全市项目使用磷石膏建材产品,纵深拓展应用空间。

  (二)构建贵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循环模式

  1.做优做精特色优势农产品,提高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坚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推广绿色投入品,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引导创建绿色生产基地,培育绿色品牌。

  2.扶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农复合型产业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和品牌培育行动,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做大夏秋冷凉蔬菜、修文猕猴桃、开阳富硒粮油、花溪草莓、白云食用菌等产业规模。坚持绿色养殖,推广“龙头企业+适度规模养殖场"模式,推动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引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发展中高端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全省农产品加工核心区和聚集区。

  3.推广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模式,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推广林上、林间、林下立体开发产业模式。加快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种养循环体系。打造一批生态农场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合体,探索可持续运行机制。推动农业园区低碳循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完善园区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循环经济园区和基地。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生物质能、旅游康养等循环链接,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4.构建畜牧业循环经济,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清洁、节水、循环畜牧业,构建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关键节点的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持续提高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到2025年,畜牧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初步形成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模式。规模养殖场实现品种优良、技术先进、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生态循环、产品安全。

  (三)建设生活垃圾“五个环节"全程分类贵阳模式

  1.构建城镇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加快形成以“第一次分类、垃圾投放、第二次分类和收运、第三次分类和初次处理、终端处理"五个环节为重点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制机制,提升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管理水平。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山湖区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到2025年,实现贵阳市全域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2.动员全社会做好生活垃圾梯次分类收运。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引导家庭、个人以及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商业综合体等单位按照“干湿分类"做好生活垃圾第一次分类,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设施,教育引导家庭、个人正确分类投放干湿垃圾;督导物业公司、环卫公司开展干垃圾第二次分类工作,建立“不分类、不收运"制度,严格执行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出小区;布设生活垃圾分类分拣点位,加强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分拣转运的第三次分类工作,根据生活垃圾属性进行资源化利用或处置。到2022年底前,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覆盖贵阳市2959个居民小区、664家机关事业单位、56家公立医院、2095所学校及各类公共场所、办公场所。

  3.提升干湿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能力。“十四五"期间,新建、提升大中小型转运分类分拣中心36座;形成以花溪区、白云区、乌当区三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主,清镇市、开阳县两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辅的垃圾焚烧“三主两辅"格局,焚烧处理能力达6400吨/日;实现湿垃圾收集量占生活垃圾清运量的比例达20%,提升湿垃圾处理能力至2980吨/日。其中,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1100吨/日,形成东西南北4座餐厨垃圾处理终端布局;家庭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1580吨/日,形成4座固液分离、5座厌氧发酵处理设施的“4+5"家庭厨余垃圾处理终端布局;其他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300吨/日,形成云岩区、南明区和修文北部物流园、花溪地利农产品物流园“2+2"其他厨余垃圾处理终端布局。

  (四)打造社会源危险废物区域性集中收集示范模式

  开展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转运试点示范工作。支持以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为龙头,联合专业的收集转运单位建设区域性收集网点和集中贮存设施,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管控能力,优化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市场。“十四五"期间,开展汽修及机动车维修行业社会源危险废物区域收集示范工作,在南明区、云岩区、观山湖区、花溪区、白云区、清镇市、经开区布局汽修及机动车维修等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区域性收集网点。开展大中院校实验室危险废物分类收集示范工作,在大中院校集中的清镇市、花溪区布局实验室危险废物分类收集示范点。探索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危险废物收集转运服务试点工作,开展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危险废物收集转运服务试点。

  (五)开展全域“爽爽贵阳无废细胞"创建专项行动

  部署“爽爽贵阳无废细胞"创建专项行动。唤醒“无废城市细胞"力量,研究出台贵阳市“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实施细则,大力开展“无废工厂"“无废园区"“无废景区"“无废社区"“无废矿山"“无废机关"“无废学校"“无废商场"“无废家庭"等创建活动,将“无废细胞"建设作为打造贵阳市“筑城无废"建设的重要载体。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示范引领性的“无废城市细胞",助力形成“全类型、全覆盖、全过程"的固体废物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安全处置等主要指标全省领先,为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分工

  发挥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小组成员单位全面配合,促进政策、资金、技术等相关资源要素集聚,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建立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二、拓宽融资渠道,统筹资金保障

  加大“无废城市"建设政策资金保障,在金融、税收、土地、项目审批,以及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在部门预算中安排资金,保障“无废城市"实施方案落地实施、工作机构运转、宣传工作开展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工程项目建设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市场积极性,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无废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鼓励科研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组建包括政府部门、技术单位和产业专家在内的技术团队,强化技术交流,持续指导“无废城市"建设,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支持高校、研究机构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政"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平台,针对磷石膏、赤泥等典型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组织开展技术对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转化落地。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

  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塑造贵阳特色“无废文化",促进“无废文化"与贵阳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传统优秀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相融合。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和教育培训,推动“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充分利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渠道宣传“无废"理念。强化“无废"意识。引导公众主动参与贵阳“筑城无废"建设,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凝心聚力营造“无废"氛围,提高各行各业、广大市民对“无废城市"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第六章   附  则

  本实施方案配套的《目标指标及责任清单》《制度体系建设任务清单及进度安排》《技术体系建设任务清单及进度安排》《市场体系建设任务清单及进度安排》《监管体系建设任务清单及进度安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及进度安排》《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等文件,由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印发执行。

同地区相关
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
贵州省电梯条例(2023年修订)
贵州省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界定标准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贵州省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自愿交易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做好实施《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和《电梯自行检测规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贵州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贵州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
同专业相关
廊坊市餐厨废弃物管理条例
威海市生态环境局 关于下达2024年度威海市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的通知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威海市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
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烟台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消防安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孝感市“九小场所”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阳市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的通知
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珠海市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举报奖励细则(试行)》的通知
同行业相关
矿山救援规程
关于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设施变更管理的通知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执行 76 号文有关标准适用问题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浙江省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遏制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较大以上事故工作方案的通知
质检总局关于实施新修订的《特种设备目录》若干问题的意见
推广先进与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第二批)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环保设施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